<!--go-->
第九百三十七章值得
穿着一身短打扮,挽着裤腿,戴着斗笠,苏油弯腰割下了第一镰肥硕的稻穗,转头对郏亶笑道:“郏公,还是你来吧,虽然出身农家,但是打鱼摸虾在行,这个活实在是差点。”
郏亶哈哈大笑,接过镰刀:“这个交给我们,你负责给咱们做饭!”
“这个我稳拿手!”苏油看着周围期盼的农人,将手一挥:“农时不能误,趁时抢收,开镰吧!”
欢呼满野,无数的汉子下到田里,开始挥动镰刀收割起来。
农活苦人,但是收获喜人。阳光再毒辣,也阻挡不住丰收的喜悦和热情。
早在好几天前,妇人们就在自家房前,用泥浆糊住地缝,丰收归丰收,但是一粒稻子都舍不得浪费。
丈夫们则忙着修补农具,晾晒席子。
孩童们也闲玩不成,要帮助家中喂鸡,喂鸭,切猪草。
而苏油更关心的,还有粮仓。
官仓修筑在离湄洲五里的北郊高地,就是最早那个小渔村所在。
那里已经堆筑起了一个大土丘,方圆两里,称为“粮台”。
中间是巨大的晒谷场,周围有砖墙包围,里边两圈都是粮仓。
一年三季税赋,就是两百万石稻米,加上浮稻,足有三百万石,现在这里已经堆放了五百万石稻米,光从粮食角度来说,湄洲路常平仓,是大宋最富有充实的官仓。
稻谷存放不能太久,一般就是三年,也就是说,这里今后的常备粮,在一千万石左右,还要留出两百万石的冗余空间。
苦在没法一股脑搬到北方去,否则仅一个南海路,就能解决河东河北的缺粮问题。
因此只有采用迂回的策略,南海路供给四路粮食,其余三路大搞商业贸易,然后又去两浙路,荆湖南路换成粮食,再用两浙路的粮食接济河东河北,荆湖的粮食接济汴京和陕西。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