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边的思、田之乱才按下去,那边的大藤峡、八寨又起了更大规模的动荡。后者是两广一带的瑶民土著,当代史书往往会指称地名以淡化民族色彩,而在王守仁当时的奏疏里,大多是用“瑶贼”这个在今天看来政治上很不正确的称谓,而“瑶贼”作乱之地,其实远不止大藤峡、八寨两处。
从岑猛父子到卢苏、王受,都是官逼民反的一时之患,虽然聚众数万、攻城略地,但既非惯犯,更非悍匪。“瑶贼”却不同,不但自明朝开国以来就屡服屡叛,而且全是一派土匪作风,倚仗地利之便杀人越货,千百成徒,完全可以看作当初赣州盗匪的升级版。
明英宗天顺年间,一度有韩雍统兵二十万众深入大藤峡,以毕全功于一役的魄力犁庭扫穴,彻底捣毁了大藤峡,最后将大藤峡改名“断藤峡”,以示匪患就此根除。而结果是,官军才撤,大藤峡便显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蓬勃生机了。
八寨更是一块啃不动、砸不碎的硬骨头。明代初年,名将韩观威震两广,偏偏对八寨无可奈何,数万大军不能进尺寸之地。所以自韩雍、韩观之后,尽管当地受害百姓无数次请求朝廷发兵剿匪,但朝廷只是对大藤峡、八寨“隐忍抚谕”,最多也只是严重警告加强烈谴责罢了。这一对策虽然软弱,倒也不失为明智之举,毕竟毫无胜算的仗谁也不愿意去打。
王守仁这一次受命平定思、田之乱,了事之后交差请辞,致仕回乡,这是最常规的做法,也一定是朝廷里的那些猜忌者最乐见的。两广官民却从王守仁身上看到了最后的一线希望——如果有谁可以一劳永逸地平定“瑶贼”,那一定非王守仁莫属。地方官连忙集体呈奏,公文最后有这样的结语:“瑶贼之与居民,势不两立,若瑶贼不除,则居民绝无安生之理。”思、田之乱既已平定,何不乘此军威,一举解决心腹之患呢?(《征剿稔恶瑶贼疏》)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