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韬洋洋数千言的上疏,只换来世宗皇帝一句“知道了”。
皇帝究竟是什么态度呢?是依然忌恨王守仁在大礼议事件中不表态,还是不曾想出妥善的安置之法呢?后者确实是许多领导者都会遇到的难题:一个明显不和自己一条心的手下立有一件又一件奇功,若论功则必须将他升迁到权力核心,但倘若真的这么做了,无论自己还是身边的心腹,只会觉得别扭。
无论如何,功勋总要获得嘉奖,哪怕只是小小地表示一下也好。嘉靖七年(1528年)九月初八,朝廷使者冯恩行至广州,带来了褒奖的圣旨和相应的赏赐:“赏银五十两,纻丝四表里,布政司买办羊酒送用。”(《奖励赏赉谢恩疏》)
时年五十五岁的王守仁早已不在意朝廷的态度。皇帝的冷漠也好,朝臣的猜忌也好,到底比不得正德年间的凶险。这时他挂心的,一是自己的病情在两广的阴湿气候环境下日渐加剧,二是余姚与绍兴的书院是否仍在与道日昌,三是不知家里正宪、正聪两个孩子成长得可好。
当初王守仁离开绍兴,家事委托给魏廷豹照应,书院则由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主持。所托得人,按说王守仁也不必太担心什么。但从这一年他写给钱德洪、王畿的书信里,显然最忧虑的是正宪的成长:“正宪尤其懒惰,必须痛加针砭,但亲人之间很难责善,只好劳烦师友费心了。”(《与钱德洪、王汝中》)
无论圣贤、豪杰,都会在家务事上一筹莫展。当初诸氏夫人无子,正宪过继过来不是当义子的,他的身份理应是王守仁的合法继承人,即宗法意义上的嫡长子。无论王守仁后来有没有生子,正宪的合法地位都没理由被撼动,这也算是对正宪生父的一个妥当交代。但王守仁的继室(或妾室)偏偏又生了正聪,在礼法上说,继室是正室的继任(如果依《年谱》的记载,张氏属于继室的话),所以继室生育的子嗣当然属于嫡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