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量某人是否有智慧,细察此人的精神与身体的状况或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想而知,如果他们的见解当真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从中获益的就是创造出这些见解的人。以此观之,我们不仅对作家的作品感兴趣,而且对其生活也感到好奇,岂不是顺理成章?
圣伯夫乃十九世纪极受推崇的批评家,他想必会对此种说法大表赞赏。他曾有言:
我们应就一位作家向自己出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将这些疑团一一解开——即使只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即使这些问题对作家的写作来说看似无关紧要——否则我们就不能对该作家有完整的把握。这人的宗教倾向如何?自然景观对他有何影响?在女性面前他有何表现?他如何处置金钱?他是富有,还是贫寒?他在饮食上有何嗜好?日常起居如何?他有无不良记录?或者,他有何弱点?凡此种种,均与他的写作息息相关。
纵使有此铺垫,答案多半仍会令我们大吃一惊。不论作家如何才华横溢,也不论其作品如何富于智慧,他的生活很可能是一团糟,充满了种种的不谐、悲惨,乃至愚蠢。
普鲁斯特即据此反驳圣伯夫的论调,他气势颇盛地辩道:关键是作品本身,作家的生平则无关紧要。明乎此,我们才能肯定自己欣赏的确系荦荦大者(“千真万确,有些作家比他们的作品更值得称道,但那恰恰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算不得好书”)。巴尔扎克举止乖张,司汤达言语无味,波德莱尔压抑病态——也许都是实情,但是这些毛病未在其作品中留下任何痕迹,我们难道会因此对他们的作品弃而不观?
这样的论辩诚然足以服人,不过从中我们也不难察知普鲁斯特何以如此急于澄清该问题的个人理由:他的作品合于情理,结构精妙,常予人静谧安宁乃至不食人间烟火之感,他的生活却被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苦苦纠缠。于此也就不难明白,何以有人对发煌普鲁斯特的一套生活哲学大感兴趣,却再不会想去过普鲁斯特那样的生活。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