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译后记

热门小说推荐

要了解阿兰·德波顿的作品, 必须先了解作者本人。

首先他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他23岁时发表的《爱情笔记》(Essays in Love, 1993)就热销两百万册,后来的《拥抱逝水年华》(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1997)、《身份的焦虑》(Status Anxiety, 2004)和《幸福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2006)等著作更是让他名利双收,更不用提在各种畅销书排行榜上经常出现的《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和《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 了。同时,他又被社会权威机构认可,获英国皇家建筑学院荣誉院士头衔,并当选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在“大众”和“精英”两个阵营左右逢源,既是德波顿成功的结果,也是德波顿成功的秘诀。

德波顿一直游走在专业与通俗之间。他的作品把人生感悟融入哲学思想,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哲学”。这个世界不缺乏哲学家,也不缺乏哲学思想。但普罗大众距离哲学却非常遥远。虽然哲学同其他任何文学艺术一样,都是对人本身的探讨,其终极旨归必然是人的幸福,但平凡大众却很难因其受益。

我们可以不太恰当地把德波顿比作美国的奥普拉。德波顿把哲学思想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英国民众,奥普拉读书会把严肃文学作品推荐给美国读者。两人都很成功,在庞大的受众群体中产生影响,让大量的读者对陌生的领域产生探究的兴趣。他们的成功,源自于他们拉近了专业领域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人们获得了暂时超验的可能。

德波顿同奥普拉一样,也饱受訾议。毕竟,对哲学阐述的深入,德波顿很难企及专业的哲学家,正如奥普拉不能企及专业文学批评家一样。但普通读者,又有几人能够读懂艰涩的哲学原著呢?在阅读德波顿之后,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反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如果因此对哲学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一窥哲学的堂奥,则能更有力地证明德波顿的价值。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严肃作品的读者群体严重萎缩,在当今时代,德波顿以其丰沛的意象、横溢的才情,将艰涩生僻的哲学思想,化作通俗易懂的活泼文字,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

在具体的创作题材方面,德波顿也一直独辟蹊径,充当跨界的舞者。例如他的《工作颂歌》(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2009)用工作之外的眼光来看待工作,像旅人发现风景一般,在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工作环境中,发现美和诗意。《机场里的小旅行》(Heathrow Dairy:A Week at the Airport, 2009)也一样,用乘客之外的眼光来看待机场。如果你不是在步履匆匆地赶飞机,而是把机场当作旅游景点,你就会发现很多为人忽略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生活的意义。《写给无神论者》(Religion for Atheists, 2012)则是用宗教之外的眼光看待宗教的细节,会发现宗教仪式性的细节本身,能够通过作用于参与者的身体,达到抚慰心灵的目的。一切的不同,全在于你是否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风景不在别处,而是在你的眼中。

德波顿自由地穿行于文学、艺术、哲学、建筑、旅游、职业等领域,用独具一格的眼光审视司空见惯的事物,从中发掘出富含意义的细节,尽管题材和领域变幻多端,但他的写作主题始终一致,即人生的幸福。当今世界,人们似乎越来越难获得幸福。交通和通讯越来越发达,人类的沟通却越来越少;地球的人口越来越多,人类却越来越孤独;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人类的满足感却越来越低;生活中的烦恼绝大部分来自于心灵的状态,而休闲产业追求的目的却是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舒适。总之,社会多方面的发展,与人类的幸福日渐背离。阅读德波顿,向他学习如何调整心态,转换视野,更加弥足珍贵。

德波顿不仅将建筑、哲学、文学等高深学问从高头讲章解放出来,让普通人能够从中获益,还通过录制电视节目宣传自己的幸福主张,同时躬行实践,在伦敦创建人生学院(The School of Life, 2008),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幸福教育。德波顿的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做法,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上海译文出版社对德波顿作品的引进和推介,让中国读者也得以借助这位英伦才子的生花妙笔,体悟人生的真谛。

《无聊的魅力》是一部随笔集,关照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短小精悍的篇幅,体现德波顿标签式的写作风格和主题关注。如何让忧伤成为快乐,如何让机场成为景点,如何让成年人享受动物园之旅,如何让无聊成为魅力。总之,如何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收获幸福,是德波顿一以贯之的追求。阅读这本集子,让读者暂时突破自身的惯性,踏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本书,也是译者的愿望和祝福。

陈广兴 2013年7月于武昌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