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觉得只要孩子经常和大人在一起,孩子总有一天会学会说话的。但是,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
我们都清楚,人体机能的运作离不开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例如神经系统、神经中枢、运动肌肉等。又如从十九世纪末以来,人类就对大脑进行着研究。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人类语言系统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有着一定的联系,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包括两个区域: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前者负责接收语音,如用耳朵接收发出的语言;后者负责发音动作,如用嘴、鼻子、喉咙来发出语言。医学研究证明,人类的这两个中枢的发展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是分开进行的。儿童依靠与听觉器官有关的某种心理能量在无意识中吸收语言,儿童通过说话时各个器官的活动来了解运动中枢。很明显,二者比较起来,语言的运动中枢发育较为缓慢,并且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原因在于儿童的语言接收促进了语言表达器官的发展。
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比较合乎逻辑的,语言不是人们生来就会说的,那么,儿童只能在听到大人说话,在大脑中留有印象后才能会说话。也可以说,大脑接收的语言信息是语言器官活动需要的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语言不是逻辑推理得来的,它是一种自然机制的产物。当然,自然往往“合乎逻辑”的。开始时大脑的两个中枢不起任何作用,这说明它们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们是语言机制的一部分,人们的学习语言、表述语言的能力蕴含其中。
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除了这两个神经中枢之外,人的语言机制还与一种特殊的感觉能力——听觉密切相关。听觉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语言行为。大自然已经在儿童出生之前就给他们准备好了学习语言的这些条件。语言器官的形成过程是很神奇的,比如,将具有非常精密结构的耳朵比作一部天才的音乐作品也不为过,我们将耳朵的主要部分比作一把“竖琴”,有依据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六十四根长度不等的弦。但人的耳朵空间是有限的,只能是螺旋形排列。那么在有限的空间里,是什么在发动“竖琴”分辨出各种声音呢?其实,在“竖琴”的里面,有一层共鸣膜,它是像鼓面一样的膜,只要有声波触动这层共鸣膜,“竖琴”就会通过震动听到外界的声音。虽然耳朵对自然界的声音不能全部做出反应,但已经完全能够对人类的语言做出准确的反映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