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
题解
《青年同盟》(1868—1869)是易卜生在德国用散文写的第一个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为了掌握适当的戏剧艺术表现方法,追求新时代的艺术效果,剧作家为创作这出喜剧整整工作了一年。一八六九年十月,挪威首都克立斯替阿尼遏剧院首次上演此剧。在演出过程中,因剧中人物与情节讽刺了冒牌的自由党政客而引起轩然大波,自由党人表示愤怒,保守派自鸣得意。参加自由党的剧作家比昂逊曾把自己摆在受攻击者之中,有意疏远易卜生,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消除误会。此剧由潘家洵翻译,最初收入他所编选的《易卜生集》第二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译名是《少年党》;一九五六年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潘译《易卜生戏剧集》第一册,译文经过译者修订,并改为现在的译名。
这个剧本取材于挪威现实社会生活,故事发生在靠近挪威南部斯通里镇的铁矿地区。挪威独立纪念节这一天,铁厂老板、宫廷侍从官布拉茨柏的园子里正在开庆祝大会,倾向侍从官一边的地主伦德斯达站在讲台上讲话,强调“自由是从祖宗手里传下来的”,许多人欢呼“万岁”,群众中也有人发出嘘声表示不满。陪同年轻律师史丹斯戈前来的商业资本家孟森讽刺伦德斯达是个“过时货”,认为他躲在侍从官背后“出主意捣鬼”,“大权独揽”。史丹斯戈答应他设法清除对方的权势,帮助孟森竞选。印刷所老板阿斯拉克森称赞史丹斯戈能言善辩、笔下生花,愿意让自己的报纸为他服务。史丹斯戈怨恨侍从官是有原因的,他曾两次拜访侍从官都遭到“谢绝”,甚至从海瑞嘴里得知侍从官骂他是“投机分子和捣乱分子”。他在大会上发表演说,自称是激进的自由党人,为青年人的利益而斗争;他高呼打倒维护旧时代、旧势力的“幽灵”和“老虎”。会后,史丹斯戈抓紧时机,动手组织“青年同盟”,作为争夺本地政权的起点。与此同时,他把原来的婚事退了,拼命追求孟森的女儿瑞娜,这也是他向上爬的整体计划中的一部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