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是我们这个古老帝国尽人皆知的传统,每年开春,皇帝都要假模假式地举行籍田仪式,在众宦官的搀扶下,扶一下犁头,假装自己耕田啦。大臣们也会时常上书,说点重视耕稼,不误农时什么的老生常谈,每朝每代都如此,一点新意没有,却乐此不疲,像是被输入了同一个程序。重农的另一面是抑商,不仅皇帝不能对商人表示好感,大臣们在论及耕稼之艰的时候,都免不了要贬抑商人(大概也是程序设好的),好像农夫的辛苦,就是因为商人们做了买卖。两汉的时候,商人是有市籍的,明文规定,绫罗绸缎不能穿,所谓市籍,就跟今天的农业户口差不多,一种非农性的歧视,不得为官为宦。唐代,商人子弟,不能参加科举,除非走后门。后来,商人地位高了一点,但依旧士农工商,排在最后,摆明了属于社会的“末业”。
重农意味着崇本,抑商,意味着抑末,农为本,商为末。不过,凡是被人称为“本”的东西,都不招人喜欢。王公贵族,达官显贵自不必说,就是一般清高的士大夫,总是嚷嚷归耕林下的,也没有什么人真的喜欢真刀实枪地干农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农夫特别推崇,甚至说士农工商的位置该换一换,把农夫摆在前面,可是他罢官之后,也还是进城卖字画了,没有回老家种地。就算那些看起来痴迷田头的老农,恐怕更多的也是出于一种职业的习惯,就像现在我们某些工作狂一样,未必是真的出于内心的爱好。
人们真正喜欢的,反倒是那些被视为“末”的东西,比如戏曲,这是传统中比商还要低贱的玩意,可是人见人爱。宗族开祠堂,祖宗牌位摆在最显要的地方,但是修得最豪华的,却是戏台,美其名曰让祖宗看戏,但大家都知道,实际上是活着的子孙在享受。没有祠堂的地方,每年搭台子也要请戏班子来唱戏,过年过节,尤其免不了。宁可不吃不喝,也不能不看戏,用东北人的话来说,就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