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读书改变命运
在“毒草”中生长
我看书比较早,八九岁就开始看比较大的书而不是小人书。但不久就开始文革了,开始烧书。我小时候也比较怪,一方面非常饥渴,特想看书,另一方面,当时的政治环境特影响你,一看就是“毒草”,看了觉得受不了。我记得看了《铁流》以后就感到特别纳闷,苏俄红军怎么是这样的,跟叫化子似的?跟我想象中的红军相差太远了,觉得不可思议。而且这书是鲁迅推荐的。印像更深的是董乐山翻译的《第三帝国的兴亡》,其中有一段斯大林和希特勒密谋瓜分波兰的叙述,当时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觉得这怎么可能?就“啪”一下把书合上了。但还是想看,再翻过来,一个晚上就把它看完了。这个书是一个记者写的,文字特别漂亮,既真实又生动,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看完以后,心情极其复杂。当时我大约是11岁,政治环境绝不许你说斯大林不好,而这本书又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些怀疑。
在当时的情况下,搞到一本好书很不容易,所以都是如饥似渴地看,我看了很多世界名著。在小朋友中间看书分几个档次:大多数人既然课不上了,什么都不看;还有一些人就是看《林海雪原》、《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这些书我也看,但很快就感觉不过瘾了。
我所在黑龙江农场的中层干部大都是发配来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读书人,家里有一定的藏书,我父母也是这个层次的人,家里也有点书,记得好像主要是苏联小说。有的家里被抄查之后,书还放在那儿,因为是边疆,政治运动没有搞得那么严酷。我们这些爱看书的小孩就把家里的书拿出来换着看,记得有个小孩的父亲原来是造反派头子,专抄人家,书都拿到他家去了,后来他也被抓走,我们就拿毛主席纪念章或者一点吃的东西跟他家小孩换书看,因为他家书特别多。但是,当时我们看的书大多都没有皮儿,也不知道书名和作者。到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才发现《安娜·卡列尼娜》、《猎人日记》,什么《红与黑》,我都看过了。到现在我还养成一个毛病,就是不大关心书名是什么,作者是谁。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是文革后期上中学看的之外,其余的三部都是“文革”正热闹的期间看的。可以说,看世界名著为我打下了基本的文学底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