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李大申故事的时候,我会想到另一位老人:沈一夫先生。因为他们虽是两代人,却在同一所叫做北郊中学的学校里生活过。
认识这位老人的经过,很是特别。
那一年,一个美国朋友说,要介绍我认识一个中国家庭——在一个修道院的闲屋里,由一个美国人作介绍,我和沈先生、沈夫人、他们的大女儿会面了,此后成为好朋友。只是我与他们家住得实在太远,我去过沈先生家探望,可他们总也没有能来我家。
沈先生是个很爽朗、很有个性的人,慈父,却也透出难挡的威严。伯母是典型的南方柔弱女子,家庭平衡得有趣,一个母亲带着三个女儿,以柔克刚。我只见过大女儿,她写一手出众的好字,裹云挟风,一气呵成,颇有父亲的气势,人却如母亲般温和。后来知道,沈先生当过南京市政府秘书,有些不平常的经历。聊天时,他给我讲了自己的故事。
沈先生与沈夫人
从流亡学生到南京市长秘书
沈先生原名叫沈裕福,沈一夫是他后改的名字。他是南京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的沈先生刚考上复旦大学,南京就面临失守。这时,国民政府号召青年学生随政府撤退,给出的撤退条件相当好:他和母亲、弟弟,都能够免费坐船。一家因此就随着国民政府撤往重庆。
“当时的青年也有去延安的,”沈先生说,“我的表弟卢华(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他和我的关系很亲近,就在那时和我分手,去了延安。我上有老母,下有一个比我小十二岁的弟弟,所以,就决定留在重庆读书。”
复旦大学已经迁到重庆北碚江对面的黄桷树镇,沈先生住在学校,家也在一起。那时不仅上学不要学费,他还参加半工半读,每月有二十四元工资,不富裕,却也生活无忧。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