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时,有一段时间,我对人际关系比较困惑,读了不少相关的书,它们差不多都谈到了一个原则:
对事不对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个关系中,如果对方做错了一件事,你可以坦然地指出对方做错了这件事,但不要因为这件事而否定这个人。
听起来,这是多么简单的原则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人性的了解越来越深,我越来越明白,这是很难做到的一点,太多的人会因为一件“坏事”的发生而全然地否定一个人。
并且,最难做到对事不对人的,是一些特别理想主义的人。你和他们相识的一开始,他们会对你特别好,只看到你的优点,还会把一些你本不具有的优点加在你身上,将你形容为天下少有地上无双,如白玉般无瑕。然而,一旦发现你的一个缺点,他们就会对你全盘否定,激烈地攻击你,仿佛你这个人立即变成了一无是处的家伙。
这种非黑即白的绝对是非分明的状态,其实是最幼稚的状态,是婴儿在3个月之前所必然处于的状态。
同时容纳好与坏=成熟
我们习惯上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面子越来越重要,大人应给予尊重,而一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他的面子是不必太尊重的。
然而,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孩子越小,我们越要耐心地呵护他,因为越小的时候遭遇的伤害越难修复。
按照现代客体关系理论,一个孩子在1岁前有两个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3个月大,这时的婴儿处于“偏执——分裂”状态。幼小的他无法处理妈妈既好又坏的事实,于是他使用了分裂的心理机制,将他心里的妈妈分成两个部分:绝对的“好妈妈”和绝对的“坏妈妈”。相应地,他也将自己分成两部分:绝对的“好我”和绝对的“坏我”。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