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英国小说大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的动荡时代为背景,叙述在伦敦与巴黎之间发生的一个悲壮故事。卷首的一段名言,道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希望与绝望,矛盾之中别有天机,历来不断有人引述。其实双城的现象不但见于时势与国运,即使在个人的生命里,也常成为地理的甚至心理的格局。不过双城的格局也应具相当的条件。例如相距不可太远,否则相互的消长激荡不够迅疾,也欠明显。同时双方必须势均力敌,才成其为犄角之势,而显得紧张有趣,否则以小事大或以大吞小,就难谓其双了。另一方面,距离也不能太小,格调也不能太近,否则缺少变化,没有对照,就有点像复制品了。
这么说来,《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莫斯科与圣彼得堡也算得是双城。长安与洛阳先后成为西汉与东汉的京都,当然也是双城。其实长安的故址镐京与洛阳,先后也是西周与东周建都所在。民初作家笔下并称的京沪,旗鼓相当,确有双城之势,但是对我并非如此,只因我久居南京而少去上海。抗战时代,我在重庆七年,却无缘一游成都。后来在厦门大学读了一学期,也从未去过福州。我的生命之中出现双城的形势,是从台北和香港之间开始,那时,七十年代已近中叶了。
其实对我说来,七十年代是从丹佛启幕的。在落基大山皑皑雪峰的冷视下,我在那高旱的山城住了两年,诗文的收获不丰,却带回来热烈的美国民谣和摇滚乐,甚至宣称:在踏入地狱之前,如果容我选择,则我要带的不一定是诗,而且一定不是西洋现代诗。
一九七一年夏天我回到台北,满怀鼓吹美国摇滚乐的热情,第一件事情便是在《人间》副刊发表我翻译的一篇长文,奈德·罗伦(Ned Rorem)所撰的《披头的音乐》,颇令一般文友感到意外。那时的台湾,经济正趋繁荣,“外交”却遭重挫,政治气氛相当低迷。主编王鼎钧拿到我的稿子,同样觉得意外,并且有点政治敏感,显得沉吟不决,但终于还是刊出了。不久我去各校演讲,常以美国的摇滚乐为题,听众很多。我对朋友自嘲说,我大概是台湾最老的摇滚乐迷了,同时我为《皇冠》杂志写一个专栏,总名《听,那一窝夜莺》,原拟介绍十二位女歌手,包括琼娓·米巧和阿丽莎·富兰克林,结果只刊了琼·拜丝和久迪·柯玲丝两位便停笔了,十分可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