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吉林大学之后,湖北某高校也取消了几个博导的资格,据说是因为考核不合格。鉴于中国高校实际上是把博导视为教授之上的一种“职称”,所以,博导资格的取消,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几个教授被降了一级。
跟美国教授终身制不同,现在的中国的大学,一直跃跃欲试着向公司靠拢,实行教授竞争上岗、考核不合格下岗制度。前些年北大的改革,大体就是这种思路,现在一些学校小打小闹的探头探脑、向人们昭示的货色,就是这种所谓的淘汰制。
现在的教授应不应该淘汰?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认为是应该的。因为我们的教授,不合格的南郭先生太多。即使在一些所谓的211重点大学,甚至金字塔顶尖的几个大学里,根本不知道学术为何物的教授,也不在少数,写文章一提笔,就是社论。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某些带博士的教授,他学生写的论文,凡是他看上通过的,外面的人就通不过,凡是外面人说好的,他又通不过。这样的导师,这样的教授,当然应该淘汰。另外,我们现在的高校,职称结构几乎都是倒金字塔,教授多于副教授,副教授多于讲师,大家都挤在高处,很不合理,所以,教授应该淘汰下去一些。
可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怎么淘汰呢?按照现在的高校评价体系,诸如核心期刊论文数、课题数、课题等级等等,能让人心服吗?不用说别的,就拿现在各个高校公认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来说,那上面现在不也发一些根本没有学术味的官样文章了吗?让人怎么能相信,在这种期刊上发的文章,学术质量一定就高?至于其他的刊物,收赞助费,出增刊的比比皆是,怎么能说,在上面发了文章,就算做了学问。课题的情况更糟,学界几乎都明白,我们的国家、省部级课题,有多少学术的含量,有多少是凑出来的。不用说别的,就说每年的课题指南,怎么看都不像学术的语言。在这种指标体系下,考核的结果是很难说的。某年人大的考核,社会学不合格的名单上居然有郑也夫,尽管郑是学界公认的顶尖人物。那年我们系也有两个很出色的教授,因为没有课题考核不合格,最后是科研处开恩,才算过关。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