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是晚清的大名士。不过即使是大名士,也没有生下来就做的,在他出道之初,其实是有机会做跟名士完全不同的能臣的。乾嘉之际,湖南是个出读书种子的地方,王闿运就是一个湖南骡子似的读书种子。《清史稿》上说他“年十有五明训诂,二十而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礼”,二十八“遂通诸经”。靠的就是下死功夫,无论学什么,背不下来就不吃不睡。王闿运学问好,文章也不错,据说他最喜欢的是汉魏文,但时文八股也不差,20岁出头就中了举,文名遍于京师,被咸丰皇帝最宠信的权臣肃顺收在幕中,大被信任,“肃顺奉之若师保”。
在清朝入关后的十个皇帝中,咸丰是典型的“苦命天子”(茅海建语),一上台就赶上长毛造反,遍地烽烟,洋鬼子也来趁火打劫。在短暂的皇帝生涯里,咸丰几乎无日不处在焦头烂额之中(清朝诸帝,每人都生一堆儿子,只有他,仅仅有一个骨血,看来是被国事耽误了)。实际上,他摊上的,是一个大转变时代揭幕后的短期平静的结束。在这个短暂的平静里,朝廷上下,从道光开始,雨过忘雷,全当洋鬼子没来过,鸦片战争没有发生,把头埋在沙堆里寻欢作乐。等到老皇帝翘了辫子,小皇帝登基,更大的暴风雨来了,这时候,偌大的国土,想找个把头扎进去的沙堆也没有了。
幸好,苦命的天子还有肃顺。不管后人怎么评价,肃顺其实要算是满族贵族中的明白人。在朝廷的危机中,肃顺给咸丰出的主意,至少在传统的政治框架里,没什么大错。铸大钱,开捐班,虽然流弊不少,但军情紧急,朝廷又缺银子,作为权宜之计,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至于整顿吏治,杀几个大臣吓唬吓唬人,本是乱世的应有之义,无可厚非的。肃顺最明智的举措,是任用汉人(这大概有王闿运的功劳),后来所谓的“同光中兴”,其实有一多半是托庇了这个举措。清朝的天下是八旗兵打下的,但还没等到肃顺这辈上,八旗子弟就已经变成了只会花钱享乐的北京大爷,钱花光了,欠了一屁股债就闹着让皇帝替他们还就是。可是这些大爷,却占据着朝廷官位的绝大部分。肃顺被杀之后,旗人们最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肃顺总是说旗人混账。其实,从国家的实用来说,旗人混账倒未必,但没用是肯定的了。旗人没用,朝廷又急需用人,所以,曾(国藩)、胡(林翼)之辈的放手大用,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肃顺的任用汉人,也是不得已。只是,在任用汉人的同时,杀掉的几个重臣都是满人,一进一出,就显得肃顺的举措格外地偏激,让满人恨恨不已。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