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海报
前几天去香港,终于在旺角的UA朗豪坊看了传说中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大爱,超好。好在:一、流畅、自然、质朴,还是九把刀原著的原汁原味,没减分;二、演员选得好,除柯震东外,我最欣赏女主角陈妍希,长得有点像20出头的钟楚红,典型校花的感觉,要是她有一场穿白裙骑车的戏更好;三、打飞机、勃起等戏其实是那个年龄段的正常表现,只不过为追求效果有些戏剧化,并没有传说中那般夸张。
《那些年》在香港票房有6000多万港币,打破了《功夫》保持的华语片票房纪录,港媒甚至直接把陈妍希誉为“台湾女神”。这是几个月前没有人能想到的事情。我去看的时候,基本满座,连第一排都挤满仰颈观影的观众,香港观众对里面的所有笑点均能按计划接收。我这么看待它在香港创下的奇迹:真诚的东西,带校园味的感觉,在浓烈商业味儿面前仍然具有独特的杀伤力。如果你做得纯粹、自然、不造作,演员选得适当,且能勾起观众的集体回忆,观众是愿意掏钱进影院重温鸳梦的。有人也许会说,《岁月神偷》这类带有香港记忆的电影,受香港观众欢迎可以理解,《那些年》是一部纯台湾片啊,成本低,全是新人,没一个港星,它怎么会打动港人心扉呢?答案很简单,《那些年》里面描写的高中男女生情愫、初恋、分手,是人人都可能有的经历,不论你来自台湾还是香港,某些经历及感受是共通的。
还有些观众也有遗憾,除了沈佳宜和柯景腾最后没在一起之外,就是觉得《那些年》跟《阳光灿烂的日子》比,冲击度上还不够“有劲儿”。有人觉得《那些年》艺术品质很一般,远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高。但我觉得不能这么比,两部电影都是青春片,但背景有天壤之别。《阳光灿烂》讲的是文革期的大陆,《那些年》讲的是台湾十几年前的事,张雨生流行的年代。以《阳光灿烂》为代表的大陆青春片是有很强原罪感的,这跟那么一个特殊的压抑的年月有关;而《那些年》基本没心没肺,没原罪没包袱,展现的是中产阶级孩子的自然恋爱。它里面当然也有些学生跟老师抗争的情节,但基本是“逃学威龙”式的个体零散搞笑兼励志抗争,而不是跟比较压抑的教育体制的对撞。从这个意义说,《那些年》让香港很多曾经的中产阶级孩子有怀旧愉悦,关于性方面的压抑、神秘感也没有大陆孩子那么突出,因此,他们能在里面某些比较“嗨”的情节面前保持兴奋感和认同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