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大约十八年前由洛杉矶搬到纽约,开始定期(每天)看《纽约时报》以来,我逐渐不知不觉地有了一个可以告人,但从未告人之密。我每天必看它当天的讣闻。
我已经发现了好一阵了,就是,不止我一个人有此一很少告人之密。纽约有一大堆每天必看讣闻的人。我最近又在一篇文章里读到,《纽约时报》讣闻版编辑说,以前人们是在年纪大了之后才开始看讣闻版,现在,他发现许多年轻人也在看。
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80年代出现了艾滋病,使上了讣闻版的大小名人的年纪,从以前的七十、八十、九十几,可以突然下降到四十、三十几。之所以难得有二十几岁的人上讣闻版,只不过是因为难得有二十几岁的人,不管其死因为何,有足够的成就或声誉,使他的死亡消息值得在《纽约时报》上占哪怕只是一个两英寸栏的篇幅。例如,今年11月初有这样一则讣闻,标题是:“蒂莫西·巴万德拉(Timoci Bavadra),五十五岁,斐济前总理。”讣闻说他因癌病去世,1987年任斐济国总理,一个月后因军事政变而下台……只有一段,不到八十字,两英寸栏。这是我的意思,就连一国总理,哪怕只做了一个月,也只不过配给到两英寸栏的篇幅,那二十几岁的人,除非当事人是娱乐或运动明星,或神童棋王,否则就很难在讣闻版上竞争了。
《纽约时报》2012年10月19日,左上图为70年代情色片“艾曼妞”女主角
当然,我这里谈的是所谓的“社论性”(editorial)讣闻,指报纸认为有值得一提的死亡报道。另外当然还有谁都可以出钱刊登的“死亡通告”(或讣告,至少四行,大约60美元,额外的每行另外算钱),只不过报纸要有确实的死亡证据,例如死亡证书、殡仪馆或教堂等地的丧礼通知等才肯登。这一方面是负责,另一方面是防止有人搞恶作剧,还怕被告。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