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叁 以天下为狗任 《大学》的故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现代人的印象,往往以为古代的读书人,学问都大得很,能背诵许多书,会写毛笔字,会吟诗填曲。我见过不只一本或中人或西人的著作,称颂中国古代的政体,是“知识分子”掌权的精英政治,全球独一无二,足可垂范后世云。不说这里面的思路,单说事实,就有些出入。古代的读书人,看书一项,就平均水平而言,实在不多于今天的中学生。以明清为例,除了那几个通儒(他们中间许多人未曾“发”过),两榜出身的文官儿,胸中的货色,不过是若干高头讲章,几十部闱墨,略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复习资料、作文范例一类。念两首杜诗,背几篇韩文,人便要说他有才情;将“紫阳纲目”读个七成熟,便可以通人自命。至于经书,毛诗确要背一点的,《周易》虽然十句里有九句半不懂,也胡乱念完(《系辞》要背过),《礼记》、《左传》太厚了,至多看看选本,《书》经呢,进士出身的邹汝鲁向雍正承认“不曾读过《尚书》”,没有人大惊小怪,自邹以下,更不足论。这些还是“寒窗”之下念的,一旦做了官(翰林除外),便如《儒林外史》里讲的,满耳里只有“板子声,戥子声,签子声”了;至于让我们赞叹的诗文,其实是幕僚代笔的。

只有一种书,因为要从里面出考题,所有念过书的人都是极熟的,那便是朱熹注的《四书》。今天要说的《大学》,便是其中的一种。

朱熹在后代的地位,曾经是孔孟之下,一人而已。但他一生中有两件事最为人诟病,一是迫害唐仲友,打严小姐的板子,二便是补改《大学》。《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两篇,本未受人重视;直到唐代的韩李,才略微提起它们来。至宋渐渐为人所重。颜元说过:“两程出而前圣之道始乱矣。”他之所以要说这个狠话,便是因为修改《大学》,自二程始作其俑。在二程眼里,《礼记》杂出于汉代诸儒所传,往往谬乱无章,或仅记一些应对进退之类,其中完全合圣人之旨,又得道德性命之要者,首推《大学》、《中庸》两篇。尤其是《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可惜这扇门年久失修,哥儿俩以肩荷道统自任,自然要“斧正”一番。他们的改本从未流行,只保存在《二程全书》的角落里,成为一种史料,这里也不多说它。而朱熹的改本,几百年里深入人心,后世学子,只知朱子的《大学》,何尝知道别的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