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袁了凡的名气一天比一天小。那之前,在帝国最偏僻的村庄,如果全村只有两本书,其中一定有一本是他的《了凡四训》(另一本是历书)。他的善名大,不是因为他做过什么了不起的善事,是因为他发起了一场道德运动,把三教的善恶观揉到一起,输给下层社会。
袁了凡是浙江嘉善地方的人,生活在十六世纪的明朝。某年,他在北京慈云寺遇到个算命先生,预测他来年可以考中生员,以后可以拔贡做知县,活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无子。本来袁了凡已弃学从医,听了他的话,再次下场,果然便考中。还有些细节,也一一应验如符。他从此相信那就是他的命运,只是一想到无子,未免怏怏。
古典的命运观,是孔孟的态度,以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道德是自我修养,不指望回报,至于世间诸般好处,则如朱熹所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另有一种报应哲学,即如《易传》里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直接继承它的是道教,按《抱朴子》内篇的说法,做了坏事,会被司过之神减寿,大坏事减三百日,小坏事减三日,反过来,行善三百,便可晋升地仙,行善一千二百,可为天仙;只是这三百或一千二百善必须连续,中间如果做了一件坏事,则前面的善款全被没收,重新计数。——幸好如此之难,不然,中国早就遍地神仙,没人做工了。
佛教本有业说,进入中国后,与本地观念融合,积累功德是重要的修行。我们今天熟见的念珠,通常不过一百多粒;而早期曾流行用小豆来计算宣诵佛号的次数,要数出几十石豆子,才算为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