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所谓邹鲁代表张学良签字一事,虽然只是一厢情愿,但整桩事情倒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子虚乌有。
论政治远见,阎锡山比冯玉祥要强多了,他可不认为“胡匪儿子”不用介意,而且也了解张学良举足轻重的实力。早在与蒋介石发生笔战之前,阎锡山就让邹鲁携带一封电报稿去沈阳,以征询张学良的意见,而这封电报稿就是阎要蒋礼让为国,和他同时下野出洋的那封通电。
鉴于张学良与蒋介石所起争执,主要来自对苏交涉,阎锡山还答应,一旦将来组织起反蒋政府,外交部长可由张学良推荐。
可是直到通电发出,邹鲁别说征求意见,根本连张学良的面都没能见着。
阎锡山只记得蒋、张由对苏交涉引起了纷争,其实那段故事早就已经翻篇了。蒋介石岂能不知道东北军对现实政治的重要性,除了在日记中发泄发泄外,他并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开罪张学良,反而能迁就便迁就,能妥协就妥协。
在与张学良的使节莫德惠谈话,并在日记中发了一通牢骚后,他马上就给张学良发了一封长电,以很委婉的语调阐述了中央在对苏问题上的办法及用意,并在文末嘱咐张学良推荐赴苏代表以及外交部次长人选。
早在杨永泰的“削藩策”中,就强调要用外交方法来对付张学良。蒋介石除了在北平密谈中对张学良进行积极拉拢外,又在1929年冬派吴铁城赴东北,对东北军政高层进行宣抚。
吴铁城不是首次来东北,东北易帜就是他的杰作,也是他一生最引为自豪、最为骄傲的经历。当年他曾遍访东北各地,并在长春车站发表名言:“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中国之危机。”那时正是东北人心惶惶之时,吴铁城的低姿态和好口才立即博得了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东北军政界的好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