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年初,雪还没有化,张正芳来到东沟县海洋红公社菩萨庙生产队。
在此之前,她被送到凤城县“五七干校”,是一名“五七战士”,这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名词,上“五七干校”的人,被称为“五七战士”。“五七干校”是“文革”期间,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接受下放的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让他们在农场内进行劳动。数十万计的干部、知识分子在此接受了学习和“改造”。
“1970年年初,过年后又来一个文件,就说这些人还要再改造,在干校不行,要下放去农村。”于是,大多数的“五七战士”带着组织关系、工资、家属、口粮(简称“四带”)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临行之前,张正芳被告知,她虽然没有“戴帽子”,但是“帽子拿在手上”,因此,她被取消了党员资格。组织关系没有能够带下乡。
但庆幸的是,张正芳申请去海洋红获得批准。因为1968年她的小儿子跟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军”来到这里,张正芳想,既然要下乡,就争取和儿子在同一个地方,也能母子团聚、相依为命。刚到海洋红公社时,张正芳住在老乡家里,睡的是火炕。她只有一个人,分到的玉米秆子不够,炕烧不热。所幸,老乡对她很好,很多时候就在张正芳的火塘做饭,相当于替她烧炕了。
在老乡家住过一段时日后,上级命令张正芳等“五七战士”要在当地盖房,安家落户。由本人出钱买材料,“战士”之间相互帮助,老乡们也帮忙出工。就这样,她盖起了三间房。房子在半山腰,吃水很困难,但小儿子住在一公里以外的知青点,因此,每次她都要等儿子来看她时帮着挑。有段时间,屋子漏雨,她想着儿子也有自己的活要干,她就自己和了泥,爬上了房……在附近地里劳动的老乡看到了,吓坏了,赶紧去把她儿子叫回来,一起把房子修好了。张正芳还记得,那时的冬天很冷,即便在屋内,手巾往绳子上一搭,不一会儿就冻得粘上了。她早上起来,被子边上都是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