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经济格局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千百年来在“大一统”制度框架下缓慢演进。原有的农耕文明使得江南水乡一直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而存在,而北方和边疆地区开发较晚,加上被历代统治者视为“蛮夷之地”,所以发展相对迟缓。清末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侵入,近代意义上的工业开始在交通相对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落户并扩散开来,进而对农耕文明形成强烈的冲击,中国开始有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和工业文明。
但这种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工业文明,其布局是极端不合理的。到1949年,中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广大内地几乎没有现代工业。这种严重失衡的空间格局,对于1949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既是一笔经济遗产,同时也是沉重的历史负担,是新中国开始经济建设的现实起点。
“三五”计划的核心
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一完成,从1953年开始,以“一五”计划的制订为契机,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改变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还没有积累下多少“家底”的新中国,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据统计,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实际施工150项)中,内地有118项,沿海仅有32项。同期安排的建设项目有694个,其中内地472个,沿海仅222个。
“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初步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布局。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提出了“三线”建设问题,其中重点是西南地区,采取沿海支援内地的方法,在将一部分工业工程迁到内地的同时,由沿海地区抽调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前去内地支援。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