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消失在北朝鲜冰天雪地的山岭中后,留下了一个谜。这次撤退是否反映了毛泽东天性中的谨慎气质?中国人是想考验美国对其介入的反应?或者甚至是在发出愿意进行谈判的信号?又或者这种试探只是一种侦察手段,等到流血受伤的军队有机会得到增援和补给后,就会发动全面攻击?
美国军方力图从军事方面,而不是政治方面寻求解释,这是可以理解的。回头看来,这两个因素似乎都在起作用。然而,由于对中国共产党军队近期和长期的情报工作都存在缺陷,极大地妨碍了美国的情报分析。
陆战队最初认为,中国军队是因“弹尽粮绝而退出战斗”。根据对中国战俘的审讯报告和中国内战的记录,情报专家了解到中国步兵只携带三到五天的食物——一种是米饭,还有一种是朝鲜人用大米、豆子和小米磨成面后混合在一起的主食,可以与水和在一起吃,在战场情况紧急时也能干吃。弹药的配给同样少得可怜——基本上就是一个士兵在其衣袋里,或者一种粗布卷袋里能够携带的数量。尽管中国人征用朝鲜人用传统的A字形背架运送补给,但再补给的路线实际上并不存在。
在中国人的“第一次战役”中,陆战队的侦察机在长津水库北岸发现了很多中国人的卡车。这些卡车极为宝贵,又容易成为巡航的海盗式战斗机火箭的理想目标,所以中国人很少使用它们。这样一来,中国军队的总指挥林彪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就受制于一种僵化的框框:在第一线的师只能战斗三到五天,食品和弹药便消耗殆尽,不得不用其他部队来替换。
如果美国的情报部门能更加注意中国革命时期的策略,他们就能更为准确地解释中国人为何突然消失。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高潮时,毛泽东用简单明了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游击战信条。对于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来说,《论持久战》一书中的词语是具有预言性的:“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他认为撤退是一种战术,并用反诘的方式问答道:“英勇决战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在另一篇文章中,毛泽东把他的战术归纳成一个口号,从此在非正规战争的史册上名垂千古: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