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1年到公元1839年,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低人力资本、高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停滞”的“高水平动态均衡”中。1840年到1948年这108年中,这个千年均衡并没有被打破,而且在宏观经济方面出现了债务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第一个30年的最大成就,就是冲出持续了近2000年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第一次持续提高了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为新中国第二个30年,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奠定了基础。
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千年“高水平动态均衡”的主要因素有三个:(1)中国政府对人力资本积累实施了“第一推动力”,走出了“低人力资本,高生育率”的贫穷陷阱;(2)中国初步工业化,提高了人力资本的收益率。1952年,中国工业就业人数为1531万人,到1978年,这个人数增加到6945万人。在25年中工业化创造的就业机会是5100万人以上。而从1952年至1978年,生产性人口从21106万人增加到40682万人,净增2亿人。中国工业化使得每4个人中有一个能参加到工业部门的工作。尽管这个机会远远不够,但对普通家庭投资人力资本仍然会产生吸引力。例如,由于户籍制度,中国“农转非”是极为困难的,但一个农村的孩子只要考上中专或大学,就自动“农转非”了,毕业后可留在城市的工厂里。尽管农村孩子升学的概率并不高,但也刺激了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3)1972年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经济学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对中国制订和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三个因素中,第一项是最根本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