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说的是中国的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经济结构转型一样重要,但是它更加难以量化,这就是文化。“中美国”不只是两国经济的融合,更是两国文化的融合。
2002年,我首次坐飞机来到上海。按照“中国通”的标准来衡量,我不过是一个初学者。我不会讲汉语(现在也不会)。虽然我从书本上了解到中国的一些悠久历史,但是,无论是与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中国的学术界同仁相比,还是与那些没有读过很多书却可以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往来自如的企业家相比,我对中国的了解还很少。在一个下雨的夜晚,我独自在街上漫步,我感觉到我对这个国家还一无所知,就如同我对所要建立的投资基金的未来一无所知一样。
我以前去过很多国家,但是从未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充满活力。马路上车流穿梭,河道里排列着霓虹灯点缀下的船只,从前殖民者留下的码头现在灯光闪烁,东方明珠电视塔在浦东一侧若隐若现,这一切让我仿佛置身于电影《银翼杀手》的情境之中。随后的5年中,我去了中国的很多工厂,还去过很多老城区和新城区。当初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随着我的旅程的增加而日益加深。听上去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感官印象真的可以有效地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一个多世纪之前,当欧洲人来到纽约,他们也是凭直觉感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些有别于他们生活环境的东西。他们为眼前的喧闹与忙碌而感到震惊,而且当他们开始与当地人交流时,这些感觉得到了印证。早在19世纪,一位叫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的年轻法国人提出了与“美国印象”相似的观点。但是,在他那个战争四起的年代,国家最关注的就是征服更多的疆域。在19世纪末,大片土地被统治者划入统治疆域,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而逐渐繁华起来。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