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三章 中国调查报告 9、10大调查之七:技术在中国

热门小说推荐

正因为如此,当中国对世界制造业的影响开始增强时,许多媒体才以乐观的态度,适时地抛出了“工业霸主”的称号,然而,人们所看到的并非是全部,就在我们乐此不疲之时,世界却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当我们的社会过渡到信息时代,衡量的标准静悄悄地发生了内涵上的变化,尽管构成经济主体的仍然是工业社会中的各个部门,但是其衡量标准却由生产规模变为了核心技术。

主题介绍:垄断者的困局——与历史擦肩而过——技术中国说——技术的自我救赎之路

9.1:垄断者的困局

经济学中有一条著名的定律——垄断带来超额利润。

然而,这条看上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却被一家中国企业悄悄地颠覆掉了。

这家名叫双童吸管厂的企业坐落在浙江义乌,和平淡无奇的名字相比,它的经营规模之惊人,甚至远迈我们的想象之外——该厂是全球最大的饮用吸管生产厂,仅其一年的产量,就占了全球吸管需求量的四分之一。

在这家工厂里,每天都有60条生产线全力开工,在其日产的8吨吸管中,有90%的部分一生产出来,就被直接装箱配送,销售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可以说,在全世界每四个人里,就有一张嘴正与双童的吸管做“亲密接触”。

当一个企业占据了如此的市场份额时,无论在理论上,或者是在实际领域中,都算得上当之无愧的垄断经营者。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双童的利润状况究竟如何呢?

答案恐怕同样出离我们的想象——一家如此之大的企业,每年的利润总额居然只有区区60万美元,而这也就意味着,双童每出口一根吸管,只能从中间挣到0.08分钱!而这尚且是行业中的龙头,是企业中盈利的典范,其他规模更小,效益稍差的企业,其利润额度就可想而知了。

垄断企业为何难以实现超额利润,生存空间为何如此急剧压缩?

想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就必须透过现象寻找本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当下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大困局。

9.2:与历史擦肩而过

事实上,在中国的广大企业中,类似于双童厂的情形大有所在。

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企业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占据了近乎大半的市场份额,然而却不得不赚取极尽低廉的利润额度,如此还要面对来自同行业者的价格竞争,其生存空间之狭窄,几乎可以用卑微两字来形容。

我们之所以要承受如此的现状,其真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在制造业领域,还没有建立起优势领先地位。

在这里,一定有许多人会提出尖锐的质疑:我们目前制造的各类产品产量,已占到全球产品总量的近百分之三十,堪称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凭借着这样的数据,足可以当之无愧地荣膺霸主的地位。

按照人们惯常的逻辑,一旦一个国家拥有了如此发达的制造能力,也就意味着其拥有了工业霸主的地位。而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历史的确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世界第一轮工业革命的出发地,英国是第一个成为世界工业霸主的国家。由于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使得英国在18世纪晚期大步迈进工业化的行列,直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在原材料方面,英国占据了全世界的原材料市场,几乎所有可能用到的工业材料,都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源源不断地输往英国,而英国以此加工出来的工业产品,又返销到这些地方,由此,在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全世界的工业生产总值有一半来自英国,其工业霸主地位也由此奠定。

在英国称雄的同时,美国也正在完成其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英国不同的是,美国拥有广袤的领土,而其大力建设铁路、运河,优先发展运输业的战略,使得其交通网横跨整块北美大陆,由此为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的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其制造品提供了最广阔的市场,订单从沦于战火之中的欧洲各国,雪片般地飞往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了工业新霸主,而日本在战后亦紧随其后,依旧从全世界进口原材料,为其提供加工业务,在左手进右手出的格局中,同样获利颇丰,问鼎魁首。

正因为如此,当中国对世界制造业的影响开始增强时,许多媒体才以乐观的态度,适时地抛出了“工业霸主”的称号,然而,人们所看到的并非是全部,就在我们乐此不疲之时,世界却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这个改变就是——由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文明进步,而文明进步则带来了实力评判标准的变化。

在工业革命出现之前,全世界都处于农业社会状态下,因此评价一国实力是以农业水平为标准的,开垦的熟地越多,粮食产量越大,国家的实力也就越强。

到了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社会的评判标准,自然要从一国的工业水平来衡量,炼出的钢铁越多,工业制成品越多,工业生产规模越大,自然就会在国与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的社会过渡到信息时代,衡量的标准静悄悄地发生了内涵上的变化,尽管构成经济主体的仍然是工业社会中的各个部门,但是其衡量标准却由生产规模变为了核心技术。

诚如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言,在一个扁平的世界中,所有人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紧密联系,全世界也因此而变成了一个大工厂,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来参与全世界分工,从而构成了一种由各国分别扮演各自角色的全维度经营模式。

不幸的是,在这场世界化的大分工中,中国的特点在于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充裕的自然资源,从而将“组装车间”的重担一肩挑上,而最关键、利润点最高的部门,却落在牢牢把持技术优势的欧美国家。

9.3:技术中国说

在这里,一件很明显的事实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工业体系,正在静悄悄地陷入一个技术困局之中。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曾经在科学技术方面非常落后的国家,运用技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温习常识的过程。

这种技术困局的具体表现,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大要素。

第一,核心技术严重匮乏。

第二,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匮乏。

第三,低技术产品产量严重过剩。

我们在这里所提出来的困局三大要素,正是针对当下中国工业体系的现状而言的,当我们对现实进行考量的时候,会发现最近10年内所出现的现象,都能够归结于这三大要素之内。

第一个要素的具体表征在于。我们的企业在产品的关键技术上,很难完成自给自足,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构成现代工业的各门类中,至少有50%的核心技术要依靠外部获得。如果我们继续探究便会了解,当一个国家的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1.8%时,是绝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来为工业发展做支撑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高科技、高附加值工业品以及重要生产设备方面,持续依赖国外进口,以至于在许多领域酿成了代价惨重的事件。

我国曾经拥有200余家DVD生产企业,其产量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然而,该行业的2300多个专利,却基本上集中在世界上十家大型电器企业手中。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件事情的发生,在一瞬间内便改变了这些企业的命运。

在2002年,包括日立、松下、JVC、三菱、东芝、时代华纳在内的六家企业,突然史无前例地联合起来,发布了一项“DVD专利联合许可”声明,在声明中,这六家企业要求世界上所有生产DVD的厂商必须向他们购买“专利许可”。

按照这样的要求,中国的DVD厂商要向6家外国厂商缴纳每台高达20美元的专利使用费。然而,在激烈的厂家竞争中,中国企业每出口一台30美元的DVD机,却只能赚取1美元的微薄利润。因此,这样的通牒无异于扼住了中国200家DVD企业的咽喉。

于是,曾经喧嚣一时的中国DVD产业,几乎在一瞬的时间里销声匿迹,转眼兴亡判若云泥,甚至于连“爱多”这样的著名国有品牌,都不得不走向覆没。

比起第一个因素来,我们对技术的消化能力更足以令人心惊胆寒。

历史上的近代中国,对于技术从来都抱有极强的消化能力,一个著名的事例来自于70多年前的中国,其时,德国纳粹政府向我们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轻武器,其中尤以毛瑟98K步枪的修改型最为著名。

仅仅时隔两年,德国专家就惊讶地发现,中方应用自己的技术储备,在毛瑟98K的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仿造产品,其中各组件的机械性能,比起原型枪来基本持平,而低廉制造成本,使得我们可以在物资匮乏的前提下迅速地形成量产,满足装备部队的需要,而这种“山寨版”的毛瑟98k,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中正式”步枪。

反观当下的情况,我们目前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仅仅为1:0.07,而这个比例在韩国是1:5,在日本则是1:8。如此巨大的反差,足以说明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技术困局中的又一重大症结。

当我们频繁引进设备、频繁引进技术的时候,却丢掉了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消化法宝,从而得上了“技术依赖症”,这样的情势势必让我们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之中。

9.4:技术的自我救赎之路

假如我们对工业制造稍有了解,就会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同为制造业,却存在着高端与低端的区别,而区分高低端的标准,只取决于技术含量。

于是,类似于飞机、轮船、高科技设备等领域的制造业自然而然地成为高端,相反,鞋袜衣装等日常小手工品,则代表了制造业中的低端领域。显而易见的是,一架飞机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绝不是鞋袜所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高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原料、技术以及完整的生产链做支持,比如说,造一家飞机,需要牵涉到铝合金工业、橡胶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等许多门类,这种对整个工业体系的刺激效应,是低端制造业所难以比拟的。

事实上,即使在低端制造业领域里,我们会在技术领域遭遇相当棘手的情况。

在2001年9月,温州的许多企业,成为了轰动一时的“中欧贸易纠纷案”的主角,而这场贸易摩擦的起因,则发端于小小的打火机上。

作为中国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温州每年都要外销5亿只打火机,而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数量是销往欧盟各国的,其产值颇为可观。

于是,为了防止这一趋势的继续扩大,为了控制价格低廉的中国火机进入市场,欧盟特别启动了一项技术壁垒,规定凡进口至欧洲的低价打火机,都必须加装一个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锁”,然而这项技术却全部为外国企业所掌握。

在我国的不懈努力下,这一法规最终未能成行,然而可以预见的是,只要这种类似于“扼喉咙”的行为一次得逞,中国火机的命运,便必将如同DVD一样再次败走麦城。

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工业中的技术困局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毕竟,当我们落后太久的时候,朝夕之间的努力是无法弥平差距的,然而,假如一任此种情况发展下去,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体系,都将会面临着一种“十面埋伏”般的败局,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随着一部分落后国家人力资源优势的不断凸显,我们的比较优势将会逐渐流失,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困境。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