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大回旋
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西征,于1934年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县的木黄,和贺龙、关向应、夏曦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以后,转战在湘鄂川黔边地区。经过一年的艰苦转战,到1935年10月,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第一、二次“围剿”,红二、六军团也由会师时的8000人发展到21000多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东有洞庭湖,北临长江,南有澧水沅江,西北是崇山峻岭,地形条件十分不利。这一地区经济落后,封建地主独霸一方,割据一地,加上红军执行了某些过左的政策,使根据地既不能巩固,又很难向外发展。这时,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已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针对南方红军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认为有机可乘,便调集130个团的兵力、重点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围剿”。鉴于前两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派遣陈诚到宜昌设立行营,统一组织指挥;在根据地四周构筑大量的碉堡工事;同时实行更为严密的经济封锁,妄图困死红二、六军团和根据地人民。
面对严峻的形势,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红二、六军团领导核心召开军委分会会议,决定实施战略转移,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摆脱敌人包围,保存有生力量,配合全国抗日形势,到湘黔边或黔东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当时并没有想到要过长江,更没有想到要长征到陕北去,后来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改变战略决策的。红二、六军团领导认为,这次战略转移不是流寇式的单纯军事行动,决不能搬家式地消极逃跑,要吸取中央红军长征和红六军团西征时的经验教训,行李简化,轻装前进,只要有胜利把握,就坚决勇敢地打仗,借此扩大红军,开辟新根据地。这一战略决策无疑是正确的,是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的战略转移,避免了像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初期遭受的损失。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