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创办学校,培养人才。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就先后创办了红军学校、红军大学或教导队,为军队和根据地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
一九三五年十月,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时,党中央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战略方针,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掀起抗日救亡热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发展,全国的政治形势正从国内革命战争转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这历史大转折关头,无论军队、地方,都急需大量干部去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所以,党中央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的“瓦窑堡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大数量的培养干部。党要有成千成万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各方面的战线上去。”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以原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在瓦窑堡创办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林彪任校长,毛泽东同志兼任政治委员。“红大”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开学,第一期有一千零六十三名学员;同年六月二十一日,国民党高双成部第八十六师的一部突然袭击瓦窑堡,“红大”即随中央机关撤出瓦窑堡,迁到了保安县(今志丹县)县城。
一九三六年十月,在我红军西征战役节节胜利的形势下,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于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更加巩固和扩大,为我们党发动全国的抗日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年十二月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开始出现。全党的主要斗争目标,已由“实现停战”转向“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各地的革命知识青年,尤其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北平、天津等各大城市的学生以及东北流亡学生中一部分救亡运动的骨干和先进分子,陆续奔向延安,寻找抗日救国的真理。这就向我党提出了教育培养知识青年的新任务。中央军委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底在第一期学员毕业后,于一九三七年一月决定把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除继续培养红军干部外,把培养革命知识青年作为抗大的一项重要任务;校部也由保安县迁到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一月二十日举行抗大第二期(“红大”第一期也就是抗大第一期)的开学典礼。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