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1980年代文学思潮对“人”内在精神的诉求 第三节 “寻根文学”:从文化层面探寻民族精神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文化寻根是以批判与反思的方式记忆传统文化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整合,其中涉及到区域文化的现代建构。寻根文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首先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其《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刺激和启发了中国作家,许多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他们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以中国人特有的感受性来解读改造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解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精神贫困等难题。1983年到1984年间,后来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们就曾围绕文学“寻根”问题交换过意见,召开过座谈会。1984年初,李陀第一次在《创作通信》中使用“寻根”一词,1985年夏,韩少功、李陀、郑万隆、郑义、阿城、李杭育等纷纷著文倡议或宣扬寻根文学的主张,韩少功的《文学的“根”》后来被看做文学寻根运动的宣言,他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他认为文学“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根”。(10)其次是由于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力图把握它。对“文革”的反思使人们普遍认为“文革”是前现代的封建主义的复辟,倡导科学民主,反思传统以走向未来就成为文革后主要的社会文化思潮,文学经历了反思和改革思潮之后,也开始将反思从社会历史层面深入到向事物本源意义民族文化心理的探索上,探寻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之间的内在关系。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11)李庆西说,文学成文化的“根”,并不在儒学里面,而是在区域文化中——发源于西部诸夏的老庄哲学、以屈原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以幽默、风骚、游戏鬼神和性观念开放、坦荡为特征的吴越文化等等。郑义、阿城还对五四以来新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提出批评,认为五四运动“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有阻碍民族文化之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总之认为五四以来的文化是一种“无根”的文化,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这些理论使寻根作家们始终保留着一份政治、人文理想和深刻的自省意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