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毛泽东的《讲话》发表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就开始进入以工农兵为人物形象的文学阶段,知识分子形象一直是一个被改造的配角。即使到了新时期,农村题材的小说还是占主流地位,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也主要是指这类文学。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城市题材的小说逐渐上了上风,知识分子题材也渐渐成为作家们要书写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无论是与中国古典小说相比,还是与世界文学相比,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还没有让人震惊的成绩,也没有十分完满的知识分子形象出现。
1、知识分子的尴尬出场
1979年7月,《第二次握手》终于出版。这部在“文革”期间被认定为“反动小说”,同时在“文革”期间至少以六种不同版本的手抄稿秘密流传,而在出版后却并没有产生预想的艺术效果,甚至在渐渐被人忘却的小说是新时期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丁洁琼、苏冠兰等老一辈科学家在旧中国报国无门,只好栖居异国他乡,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归来,献身祖国科学事业。小说之所以没有多大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它“对于中国现代历史和知识分子的道路的描写,并没有偏离50年代以后所确立的叙述框架。”(25)显然,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缺乏独立的思考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只是迎合了一种主流政治话语而已,这是小说的局限所在。
2、反思的知识分子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无论从小说、报告文学还是诗歌,事实上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那就是反思的知识分子形象。从《班主任》开始的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从《今天》开始的自由诗歌到代表主流诗歌话语后的朦胧诗,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呈现了一个痛苦地反思、诘问、批判甚至愤怒的时代知识分子形象。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