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先锋文学”的本我探寻 第二节 “先锋文学”多方面的文学探索实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中国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而且,在历代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诗歌总是第一个做出敏感反映。今天看来,19世纪末的维新改良运动,其主要成绩恐怕是在文学上,而不在政治上。夏曾佑、谭嗣同和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掀起的“诗界革命”运动,具有文学和启蒙的双重意义。20世纪中国文学中,胡适的《蝴蝶》(17)等诗歌就是“五四”新文学的开山之作;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被学界大部分人看作是新时期文学的序幕和开端;而新时期最早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的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思潮,则是朦胧诗潮。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青年诗人登上诗坛,他们的风格炯然异于此前诗坛。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等。这批青年诗人所引发的新的诗潮,在当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的积淀。

朦胧诗潮的发生发展首先与“文革”时期地下创作的诗歌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许多人接触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哲学,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哲学对于人的非理性层面的深刻揭示及其对人存在的合理性的质问,以及生存的荒诞感的展露,与当时的知识青年的生存背景和人生探索不谋而合,他们中的许多人很快地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哲学的影响,开始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地下创作。“文革”期间,围绕一些知青点曾经出现了许多诗歌创作群体,在现代主义文学的地下创作群体中,以白洋淀诗歌群体的影响最为广泛。这是1969年至1976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其主要成员有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根子(岳重)、林莽、宋海泉等。白洋淀距北京较近,各种新思潮往往很快会传播至此,70年代初北京青年地下阅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等,也很快在白洋淀传阅。这里形成了非常适合现代主义文学生长的独特人文环境,而白洋淀诗歌群体的许多成员也成为日后朦胧诗潮的主要人物。由于1949年以来的主流诗歌审美习惯的沿习,他们的诗作难以为当时诗界所普遍接受,作品也就很难正式发表。为了将诗作发表,他们一开始只能采取非正式的方式,所以,当时的许多城市都创办了民间诗歌刊物。其中北京的《今天》于这次诗潮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