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ky/文
100年前的1905年,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住宅区诞生了两个新生命,100年后的2005年,我们仍然可以在世间找到他们燃烧的耀眼余光。埃勒里·奎因,史上最为杰出的侦探小说家之一,今年已是整百年了。无论是作为一位作家、编辑甚至侦探,奎因的名字都似一枚枚鲜活的烙印,诉说着品质的保证和强大的鼓舞。
奎因作品的影响
从1929年《罗马帽子之谜》开始,到国名系列与悲剧系列的结束,这段时期内,奎因的作品有一些令人着迷的特色:调理极为清晰的推理过程,死亡留言的使用,作品当中体现出来的推理的深度在当时和今天看来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在奎因的很多作品中,可以读到这样的字句:“……那是某种模式……”,或“……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之类的,这样的一种直觉主义证明了奎因仍然承袭了范·达因的一些风格,奎因自己的特点并不在于此,而我们关注的也仅仅是推理的精彩与真相的意外。从奎因最早的作品《罗马帽子之谜》的解答来看,他的“二分法”推理已经颇具雏形,即非此即彼的推理,侦探嘴里念念有词:“通过某某线索可以知道,某某人绝非凶手;或者,既然不是这样,那么一定是那样。”于是当真相的范围逐渐缩小,我们就可以看到诸如《Z之悲剧》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推理大结局———在一分再分之后,凶手被完全锁定,非之莫属(这也许是奎因的二分法推理运用的最为精彩的一次)。类似的情形我们可以在《荷兰鞋之谜》以及《半途之屋》里看到,尤其是前者最后一章洋洋洒洒的侦探陈词伴随着真相的巨大转折,相信对很多人造成的冲击至今难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