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1657—1731年),与康熙帝大体同时。作为宫廷造办处监造的赵昌,有三种身份:康熙帝的小臣、近臣、能臣。
一是小臣。赵昌出身内务府包衣,“包衣”是满语音译,汉意是“家内奴仆”,身世卑微,地位不高。许多同时期有名的内务府包衣(如曹寅等),都任过内务府属旗的佐领(牛录章京)或包衣大。“包衣”已解释,“大”也是满语音译,汉译是“头儿、首领”。赵昌没有任过佐领或包衣大之类的职务。到康熙中期,赵昌升为养心殿总监造,自然不能算是显贵,而只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小臣。
二是近臣。赵昌比康熙帝小三岁,从发小就和康熙帝在一起,是康熙帝的哈哈珠子。“哈哈珠子”是满语音译,汉意是“阿哥的随侍男童”,就是侍童,跟班男童。耶稣会士徐日升在一封信中说:“赵(昌)是皇帝最早的侍童。”耶稣会士冯秉正(法兰西籍)在报告赵昌受洗信中,谈到赵昌时说:“当他很年幼时,便是宫中业绩最佳者之一——他成了那些人们最早选出来的青年皇帝的陪伴人之一。”赵昌因离康熙帝太近,经常传达圣旨,而成为皇帝近臣。赵昌的一个特殊任务,是在康熙帝与耶稣会士之间,做联络,传信息。
第一个例子。耶稣会士在宫廷讲解西方科学知识,从事工艺制造,编译西方图书,参与美术创作,他们在武英殿和养心殿附近,因此赵昌就以宫廷造办处监造身份,做康熙帝同耶稣会士的传话即联络工作。如康熙帝上谕所说:“养心殿、武英殿等处,管制造、带西洋人事,并传谕旨事。”这里的重要人物之一就是赵昌。(《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两次南巡,赵昌都随驾,负责联络传教士。据耶稣会士苏霖报告说:“皇上南巡的时候……每次路经有我们传教士的地方,都会派两个特使请他们拜见皇上,对他们恩待有加,巡抚与地方官吏不敢再为非作歹。”其中一位特使就是赵昌。康熙帝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了解传教士与地方官的信息。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