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6讲 御医御药 一、皇家医院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导语

名医多非御医,御医多非名医。清代医学,重于考据,没有解剖学。康熙帝的人体解剖学著作,尚不能出版,遑论他人?名医王清任夜间解剖死刑者尸体,参证兽畜,著《医林改错》,为中国人体解剖学开山之作。后唐宗海推广发挥,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两人之开悟,皆足以启后者。”

明清帝后看病吃药是什么样的?皇家医院太医院是怎么回事?本讲《御医御药》,来做简单回答。

清太医院初设在北京正阳门内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太医院大门悬挂“太医院”匾。大门前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太医院有大堂五间,悬挂康熙帝御赐名医黄运的诗文:“神圣岂能再,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医生讲求“诚慎仁术”四字。大堂左侧南厅,是御医办公厅堂,右侧为北厅。后为先医庙,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有康熙帝御书“永济群生”匾。先医庙里有铜人像,庙外有药王庙,庙连接大堂的是二堂、三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后,东交民巷划为外国驻华使领馆区。翌年,太医院迁到新建衙署,在今地安门东大街113号院,大堂东西3间,进深3间,现基本保存。东院为药房。今前院有28户居民,后院为五中分校使用。太医院在宫内上驷院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旧称“他坦”“他坦”,又作“塌潭”,为满语音译,汉意是“住屋、住所”。),岁月流失,现已无存。

明清的太医院,兼具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明史·职官志·太医院》记载:院使(院长)一人,正五品;院判(副院长)二人,正六品;其属,御医四人(后增到十八人),正八品。生药库、惠民药局,各大使(主任)一人,副使(副主任)一人。清朝略同,但有变化:其一,设管院事王大臣一人(满人)。其二,分为院使和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医生五个等级。其三,院使后为正四品,院判后为正五品,都是汉一人。其四,所属御医十三人,后为正六品,吏目三十人,后为七品八品,医士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医生三十人。清康熙朝,太医院的御医,每日轮流值班一百一十一人,总数达到一百二十五人。(《清史稿·职官志·太医院》卷一百十五)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