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初期,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物质困难,机构庞大、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比较突出。
当时,陕甘宁边区人口不到150万,其中脱产人员呈直线上升趋势。1939年后,主要是0年和1941年,国民党发动两次反共摩擦,用重兵包围边区,并伺机大举进攻。中共中央被迫从前线陆续调回军队,保卫边区。边区脱产人员(主要是军队)猛增:1938年仅16万人,39年增至49万人,1940年61万人,1941年达73万人。人员增加,支出随之大幅度增长。而1940年10月国民党停发了八路军军饷,同时实行断邮,外援大部断绝,财政收入锐减。
支出增加,收入减少,势必增加人民的负担。
党中央曾规定,党政军脱产人员不能超过人口总数的3%,但此时实际已达到54%。1941年征公粮20万石,已占边区粮食总产量的138%,比1937年只占128%,增加了10多倍;人均负担1斗4升,比1937年负担1升,也增加了多倍。
为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中共中央除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发展经济中解决财政问题,进行“开源”外,另一个方法是节流。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我们的重要的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
精兵简政,是李鼎铭等人提出来的。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了第二届参议会,李鼎铭受共产党“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原则启发,联想到“汉高祖之成功,是在关中推行精兵简政”的史实,认为现在边区要渡过难关,只有开源节流,实行精兵简政。他同姬伯雄等几位参议员商议后,毅然向大会提出提案: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