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中大显身手的徐景贤,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为赫赫有名的“左派”。其实,他早在一九五七年,就以“左派”面目出现。那时,他不过二十四岁而已。
徐景贤参加了对于“电影锣鼓”的批判。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徐景贤和姚征人共同署名,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否定成绩,改变方向,篡夺领导——揭露〈电影的锣鼓〉一文的右派论点》。
徐景贤说:
和所有的右派论调一样,“电影的锣鼓”首先就从根本上否定电影的成绩。它摆出一副谆谆告诫的姿态,强调所谓“过去的经验”,“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联系,丢掉这个,便丢掉了一切。”……
我们不仅要问:钟惦棐作为一个电影艺术的行家,作为深知电影界内情的人,为什么偏偏只抓住几部影片在某一个城市里上座率较低的,滥施污蔑……
总之,钟惦棐之故意把工农兵方向和教条主义、宗派主义串在一起,决不是为了帮助我们克服缺点,而正是为了把工农兵方向连根拔掉。我们必须识破这种企图把澡盆里的孩子连同脏水一同倒掉的手法。
徐景贤“上挂下联”,笔头一转,把钟惦棐和上海的“右派分子”们联系在一起:
钟惦棐的论点,已经由右派分子的头目陈仁炳在上海加以实践了:民盟在上影的五次座谈会,正是从否定成绩着手,进一步地阴谋改变方向和篡夺领导的;钟惦棐说:“所谓‘传统’问题,在这里实际表现成为对人的看法”,于是,右派分子吴茵就立即呼应起来:“我的丈夫是中国电影的传统。”吴茵所主张成立的没有党员参加的民盟厂,由孟君谋当厂长,由吴茵自己和项坤担任艺术领导,岂不是很合乎钟惦棐的口味吗?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