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迎来了一位尊贵的美国客人,他的名字叫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是第一位到访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并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但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项建议竟引发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场震荡。
弗里德曼之所以受到中国政府的礼遇,自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20世纪80年代后期,整个世界动荡不安,自由化浪潮席卷东欧。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发动激烈的社会改革,它最终导致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就在这一年,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发表了《致命的自负》一书,在这部影响甚广的著作中,他认为对高度计划经济的追求是理性主义者的一次“致命的自负”,并系统地论证了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在导论中,哈耶克写道:“未经设计的情况下生成的秩序,大大超越人们自觉追求的计划。”
这部著作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及时提供了理论武器,在中国日后也被一些人奉为至宝。
而此时的中国则处在又一个经济高烧期。几年的高速成长让中国列车再次驶入经济周期的敏感地带,随着轻工产业的发展加快,企业数目剧增,物资供应的紧张更趋激烈,更为严重的是,推行了四年的物价“双轨制”终于释放出它所有的负面能量。
《经济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官倒祸国论”,它论定,“生产资料价格飞涨,国家三令五申禁止乱涨价却收效甚微,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是那些政企不分、官商不分的公司。”恰在此时,弗里德曼来到了中国。
作为芝加哥制度经济学派——这个学派以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而闻名——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被认为是当时国际最知名的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大师。在一次会谈中,一向坚持自由市场的他给中国经济开出了自己的“药方”,极力主张中央政府放开价格管制,并认为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香港《信报》引用他的观点说,“不应该把放开价格与通货膨胀混为一体,如果放开价格,仅是部分商品会涨价,在最初几天,人们可能会感到痛苦,但很快会发现价格并不一定会轮番上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