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部 1938-1948:抗战与挣扎 第十九章 1945年:接收之乱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念往犹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陈寅恪《闻日本乞降喜赋》,1945年

(这是陈寅恪在听到日本投降当日写下的诗赋,全诗: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有此时。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念往犹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胜利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似乎所有的人都没有做好准备。

一个叫斯凯伦德(Eskelund)的美国记者描述了1945年8月的上海景象:“重庆的军队进城了,欢呼的人群排起了长龙,向抗战的英雄们致敬。海港恢复了活力,飞机在上空盘旋,机声轰鸣,下方则爆竹连连……日本的士兵和平民从大街上消失了,其店铺也多关闭了,他们退出了。使团撤离,他们将要离开,日本人回日本去了。美国小伙子、英国小伙子,上海姑娘们,尽到你们的责任吧!他们确实是这样干的。每个夜总会都挤满了人,美好的生活从黄昏开始,无休无止,谁还顾及宵禁时间?战争取得了胜利,和平可能保持下来!在一个世纪里,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足够了。”

但是,真的足够了吗?至少在中国不是。即将发生的事实是,混乱的和平仅仅维持了短暂的十个月,紧接着是三年的惨烈内战。

我们先在看看战后中国的经济格局。

在过去八年里,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在战前,上海是中国惟一的、世界级的工商业大城市,在以它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聚集了绝大部分的华资银行、半数以上的工厂,并承担了超过六成的对外贸易。而战后,东北的重工业赫然崛起,而南方的广东和香港成为新的贸易和金融中心,由此,“东工西农、南轻北重”的经济格局悄然成型,此局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仍然未改。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