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
——陈宝琛《感春》1895年。
1892年2月4日的《纽约时报》登了一则新闻称,“大清国开始发生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在今后若干年里对整个帝国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大清国带进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总之,将超越过去50年变化的总和。”
初读至此,人人以为大清帝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了,其实,被报纸信誓旦旦地认定为“最大变化”的是一则花边新闻:20岁的光绪皇帝开始学英语了。从这一年的一月开始,每天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皇帝学英语,这件事情还以诏书的方式告知全国。美国记者的逻辑推演是:皇帝屈尊学英语之后,3000年的“老规矩”就会被放弃,国家制度就将被改变,接下来,“大清国就应该在文明国家的行列中占据一个适当的位置。”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耐心等待这种漫长的理性演进。很快,它以一种残酷的方式,让中国人猛地瞪大了充血的眼睛。
1894年7月,清朝与日本因朝鲜问题爆发战事,因为这一年是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这两个在20多年前同时进行近代化改革的东方国家,决定当面较量。
据《世界军事年鉴》的统计,当时清朝的海军能够排到世界海军实力的第八位,而日本海军则是第十六位。双方舰队中的不少中层指挥者,都是西方军事学校毕业的同学。而在陆军方面,日本的陆军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开始兴建,不超过10万人。可是,战事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局面,7月开战,中方先是败于平壤,清军狂奔五百里,将朝鲜全境让于日军。继而,在黄海的海战中失利。从9月到11月,战火延烧到本土,82营数万清军仅三天就丢失鸭绿江防线,接着再失重镇旅顺口。1895年1月,中日海军的主力在威海卫一带决战,仅短短十余日,战事便以中方完败告终,主将丁汝昌自杀。李鸿章苦心经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