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篇 南德:一个“堂吉诃德”的中国版本 案例研究 黄鸿年与“中策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再次掀起开放浪潮。就在这一年的4月,一位44岁的印度尼西亚华裔商人来到了中国。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他大举收购了300家国有企业,并在海外上市“倒卖”。这个叫黄鸿年的商人和他引发的“中策现象”,哗地打开了“资本经营”的第一道闸门,一时间争议四起,效者如云。

黄鸿年大面积收购国有企业,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举国期盼开放而不得其法,黄鸿年高举“为改造国有企业服务”的大旗,自然一呼百应,是为“天时”。

黄鸿年是印度尼西亚著名华人财团金光财团董事长黄奕聪的次子,早年就读于高干子弟云集的北京第26中。他当年的学兄学弟相当一部分后来担任了领导职务,为黄鸿年的兼并、收购国有企业提供了方便,是为“地利”。

中策集团是香港一家上市公司,据称其取名有“配合中国改革开放策略”之意,除黄鸿年以30.5%控股之外,李嘉诚的和黄公司、金光集团及美国摩根斯坦利等大证券商也是其重要股东。资本雄厚,背景强大,是为“人和”。

中策集团在1992年4月到1993年6月间斥资4.52亿美元购入了196家国有企业,随后又收购了100多家,后虽因中国政府干预终止了部分合同,但中策集团仍在短短的时间内组建了庞大的企业帝国。

中策集团收购国有企业的步骤一般如下:投入资金与现有国有企业整体合资,中策集团占股50%以上或以参股方式取得合资企业少数股权,在参股过程中或将被参股企业并入同行业所收购的企业集团中,或再增资上项目,由参股变为绝对控股;取得被收购企业决策权后,任命新的管理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刺激员工争创利润的积极性;重组被收购企业,调整清理存量资产;引入资金和技术,上马新项目并推出新产品;将被收购企业股权纳于海外控股公司名下,海外上市集资,实现滚动收购。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