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
读了这本《facebook效应》,我第一次产生重新推敲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译法的感觉。
现在把sns译成什么的都有,如社会化网络服务、社会性网络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等,我认为准确的译法也许应是社会网络化服务。
因为在了解了facebook的历史,特别是进一步了解了sns的缘起和初衷后,就会发觉人们对sns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理解,也许是不准确的。对于sns,目前人们强调的重心,一直放在社会或社会化上,但sns实际的重心在社会网络化,也就是社会资本化。
理解社会资本化与社会化的区别,就成为读这本书获得的最有价值的启发。
从表面看,包括facebook在内的sns网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呼啸山林式的事件。例如书中所举的,哥伦比亚人通过facebook发起的有l000万人参加的反farc全国大游行,以及1000人参加的枕头大战等。似乎facebook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来聚众。包括facebook的社交功能,人们看中它的也是,把非社会化的行为,变得更加社会化。
初看起来,用社会化来解释sns,很合理,也符合事实,但细想一下这种理解是误区的。
我回想起十年前与托夫勒在凯宾斯基饭店的一次对话。我当时为了赞赏他30年前关于体验业兴起的预见,举了一个体验的例子,就是北京人当年为了足球而亢奋地上街游行。托夫勒非常不赞成这个例子,而且直摇头。沟通了半天我才了解到原因。原来托夫勒认为第三次浪潮的体验,是个性化的体验,是小众行为;他反对人们涌上街头的行为,无论是为了什么原因,认为这种大规模的从众和趋同行为,是第二次浪潮的特征。第三次浪潮的特征不是大众化、社会化,而是小众化、个性化。当时这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