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斋。其先为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后迁居洛阳。他三岁时就父母双亡,由伯父姚枢将其养大。从许衡学,三十八岁时为秦王府文学,此后宦途一直很顺利,由奉议大夫,累迁至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学士肃政廉访使、太子少傅、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他是元世名儒,又是大文学家,尤以散文见长。明宋濂撰《元史》,称其“为文宏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春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元史·本传》)。黄宗羲甚至说他的文章“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明文授读序》)。
姚燧的散曲,今存小令二十九首、套数一。内容也不外言志、写景、风情三类。他最著名的一首散曲,是〔越调·凭栏人〕: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后人评价此曲“深得词人三昧”(《宸垣识略·识余》)。
他有一首〔中吕·阳春曲〕: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话虽这样说,但是他好像一直也没有归隐之意。在他的思想中,仕与隐的想法都有,但是仕的思想是占上风的,至于隐吗,老了再说。〔中吕·满庭芳〕说: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目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重要的,还是“功名事了”,然后才是归隐山林,这不过就是儒家功成身退思想的表现。所以当他产生归隐之意的时候,大概已经是老年了。〔中吕·醉高歌〕《感怀》说: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