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在第二十三回里,周汇本从古本的异文里,对薛宝钗入住大观园的处所,取“蘅芜苑”的写法,那为什么第二十六回的回目,却是“蘅芜院设言传蜜意”呢?这是因为在所存的古本里,这回都是这样的写法。周汇本虽然对什么是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有自己的辨析,但前提是尊重古本的现状,不去“径改”。那么,对第二十七回的回目,周汇本一方面照录,一方面把自己的看法告诉读者:“‘杨妃’‘飞燕’字样甚俗,不可无疑。‘藤花榭本’‘飞燕’二字空白,必非无故,此等文笔,恐非出芹手。”“藤花榭本”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一种刻本,它虽然把高鹗的续书一并刻印,是个一百二十回的本子,但刻印者见到第二十七回的回目,也能存疑。因为用“杨妃”形容宝钗,从正文里还能找到根据;用“飞燕”形容黛玉,正文里既无依据,而且黛玉除了体瘦身轻外,实在与以舞邀宠的“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再没有任何契合点。
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本,都不是曹雪芹的亲笔原稿,批语也不是脂砚斋的笔迹,全是经他人之手抄录的(红学界称之为“过录”),饱经时代沧桑、岁月磨洗,都有残缺,兼有描改。虽然弥足珍贵,却也不能不对某些地方存疑。我曾在一次访谈里说,对于《红楼梦》,我采取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有时候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抠得很细。有人就指出,说古本《红楼梦》根本就没有标点符号,你怎么这样讲话?上世纪白话文推行以前,中国的文章是没有新式标点符号的,我们现在习用的标点符号,是随着白话文的推行,而逐渐演变成这个样子的。那以前读文章,因为文章上的字连成一片,读者是需要根据文意断句的。断句也就是一句涂一个墨点或画一个圆圈,很简单的办法。那以前的中国书都用繁体字,竖写,从右往左翻篇儿。现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印的书虽然使用了新式标点符号,但也基本上是繁体字竖排,近几年来,才有虽然字是繁体却横排出版的做法。比如我的两本《揭秘〈红楼梦〉》,2006年在台湾出版,就是繁体字横排本。这些情况,是要特别对一些不大知道中国文字书写、印刷、出版流变的年轻人说明的。那么,我说对《红楼梦》的文本抠得很细,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指的就是这样两层意思:一,对古本上原文的断句,如何断,要细抠;二,断了句,如何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将其意思表达准确,更值得细抠。这关系到如何确定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要向广大普通读者提供一个通行的《红楼梦》版本,这项工作的意义更是格外重大。周汇本的优点在于,除了对古本的文字细抠外,对如何断句及如何加新式标点符号,也抠得很细。为了尽可能复原,或至少是接近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这样细抠是必要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