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三年二月二十九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苏轼同孙觉、孔文仲札子奏,云:“臣等伏见从来天下之患,无过官冗,人人能言其弊,而不能去其害。惟往年韩琦、富弼等。独能裁减任子及展年磨勘,发议之初,士大夫相顾,莫敢以身当之者,以为必致谤议,而琦等不顾,既立成法,天下肃然,无一人非之者。何则?私欲不可以胜公议故也。流弊之极,至于今日,一官之阙,率四五人守之,争夺纷纭,廉耻道尽,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今日之弊,譬如赢病之人,负千钩之重,纵未能分减,岂忍更添。……臣等伏见恩榜得官之人,布在州县,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朝廷所放恩榜几千人矣,何曾见一人能自奋励,有闻于时,而残民败官者,不可胜数。以此知其无益有损,不言可知。今之议者,不过谓即位之初,宜广恩泽。苟以悦此侥幸无厌数百人者。而不知吏部以有限之官,待无穷之吏,户部以有限之财,禄无用之人,而所至州县,举罹其害。……”
“贴黄。臣觉见备员吏部,亲见其害,阙每一出,争者至一二十人,虽川、广、福建、烟瘴之地,不问日月远近,准欲争先注授。臣窃怪之,阴以访问。以为授官之后,即请雇钱,多者至五七十千,又既授远阙,许先借料钱,远者许借三月,又得四十余千。以贪婪无知之人,又以衰老到官之后,望其持廉奉法,尽公治民,不可得也。”
且说大宋神宗元丰五年四月某日巳牌初时,一场瓢泼大雨忽然劈头盖脑淋下,其势甚是迅猛。黄州之北,某山,山林道上十二三个人急急奔跑,争先恐后鱼贯般涌入半山腰中一座亭子内,先到的人挥手高呼“快些快些”,不多时众人便将那亭子挤得个严实。这座亭子唤作“百中亭”,建造于天圣五年,虽在半山腰间,却临悬崖而建,可远眺长江。百中亭四根亭柱,两重亭檐,八角高挑,四方有木栏石凳。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