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黄淮大平原上,麦子绿了黄、黄了绿,高粱绿了红、红了绿,年复一年,耕读传家的乡村生活,不但是历朝历代稳定的财富基石,更是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系。
然而,在13世纪,当只知战争掠夺是财富积累唯一途径的蒙古人征服了中原王朝后,自古至今少有变化的中国农耕文明遭遇到一场生死劫:他们携草原文明对农耕文明的颠覆方式,把养人的耕地变为养马的草原,然后用更多的战马发动更多的战争,掠夺更多的财富和女人。
祥和而稳定的农耕文化被颠覆着,中华文明的生死存续经历着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
在这危急时刻,草原雄鹰——胸怀大志之帝王忽必烈,大胆用汉人、施汉法,以汉法治国,才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使蒙古帝国得以统治中原近百年。
忽必烈从小就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受到汉人的影响。“思大有为于天下!”他喜欢结交儒士和释道名流,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犹赞赏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治国家的业绩,因此在他的成长及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始终都有着汉文化的的影子。
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最大是汉人刘秉忠。
刘秉忠,名侃,字仲晦,曾任金国小吏,后弃职出家,与云海禅师一起入漠北讲道,被忽必烈留在身边,商议军国大事。刘秉忠博学多能,善于出谋划策,深受忽必烈重视。
忽必烈因刘秉忠的关系对汉族文化产生兴趣,之后招来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到王府。西京怀仁赵璧与刘秉忠同年入幕。忽必烈称他“秀才”,让自己的妻子亲自为他做衣服以示宠爱。忽必烈还让他学习蒙古语,翻译《大学衍义》(南宋理学家真德秀作品,发挥《大学》思想,告诉封建皇帝如何治理国家),好为忽必烈讲说,马上帐中,常年不辍。赵璧又推荐了金朝状元王鹗。如此这般,忽必烈通过召见或者他人推荐,将许多儒生招致麾下。连隐居山林的大儒姚枢也被招来为忽必烈讲帝王之道,忽必烈的儿子真金甚至作为学生从姚枢授教。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