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读者,不知可曾拜访荒凉的墓地,如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王陵、景县的十八乱冢,或某处无名的坟地?特别是如果您独身一人,再赶上某些特别的场景,黄昏或黑夜,枭啼或树声,您会不会生出些令人兴奋的念头,比如说,期望有人起于地下,同您谈谈心?至少您得好奇,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那现身的前人,会说些什么呢?我知道有一个地方可以满足这样的好奇,那就是拥有许多旧书的图书室,那精神的墓园,我们同先人交流的地方。
现在,书是十分易得的。过去不是这样。在线装书已在流行的明清两代,拥有一部完整书籍的家庭,绝对不会超过百分之一;在更遥远的古代,在手抄本的时代,一个著书人,在他活着的时候,读者能有多少呢?几十还是几百?那时的作者,也是非常少的。孔子、墨子是已知最早的私人藏书者,拥书多少,不得而知;《庄子》里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于是有成语“学富五车”,——五车是多少书呢?战国时的魏王墓后来被盗发,得竹书数十车,一共才七十五篇!
那时的人,如非不吐不快,大概不会去做著书立说这种麻烦事。如同不甘心的逝者,他们把希望放在后世,以读者为一个在时间里绵延的整体。而唯有拥有如此野心的作者,作品才可能流传下来,如同封土或碑石,标志他自己和他的时代。这是一批使者,由远逝的时代遣出,在时间里漂流,有点像旧时羊报的水卒,把水签投给每个时代,至于后人如何捡拾,就不是前者能力之内的事了。
书有二恨,一是恨其多,二是恨其少。恨其少的人,通常是学者,咱们普通人,唯恨书籍太多,读不过来,又不知什么是适合自己读的,什么是自己有可能喜欢的。寻好书如寻恋人,要向人海里淘摸,又要听人介绍,有的人还会坐在餐馆临街的窗前,看外面的人流,纳罕自己的精神伴侣,是不是刚刚路过。我们在无趣的书里浪费了无数时光,也曾在书店或图书馆里,扫过一排排的书脊,当然,我们也读书评、书目,像光棍汉检阅征婚启事。有时我们相信推荐,买下一本新书,有时我们只是想了解一下还有那么多书,那么多可能。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