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和保皇之争,是晚清的一大公案。革命的头儿是孙中山、黄兴,保皇党的头儿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前者主张革命,后者主张改良。论闹事的资格,孙中山比较早,但闹得动静比较大,还要数康梁。甲午之后到新政之初的这段时间,基本上是康党的时代。毕竟,一场百日维新,惊天动地。直到国内立宪派兴起,他们的灵魂也是康梁的思想。革命党后来居上,教科书上说,是源于一场大论战,革命党人的生花妙笔,战胜了保皇党。但这实在不好判定,两家打笔仗,谁输谁嬴,其实没法算的。直到辛亥革命爆发,说康梁一派就完全没了市场,还真是未必。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自同盟会成立之后,革命党的势头的确起来了。但这崛起,并非单纯靠的笔杆子。
戊戌政变,康党流亡海外。作为一场国家变革的失败流亡者,他们据有天然的优势。在世界各地,特别是那些华人华侨的聚集地,康梁们不仅受到希望中国变革的华人的拥戴,而且也得到各地政治团体、政客,甚至政府的青眼。康有为又是一个懂得做秀的政治家。一个原本不是给他的所谓衣带诏,被他炒作到了极致。这个只例行公事见过光绪皇帝一面的小小的七品主事,俨然成了皇帝的师傅,大清的无冕钦差。任何人想要见他,不仅要上货,而且必须下跪磕头。就这样,海外慕名者,络绎道上。康有为的只纸片字,都成了宝贝。作为一个流亡政治家,康有为实在是过足了瘾——代理皇帝的瘾。不仅如此,康党还利用衣带诏筹钱,说是衣带诏给了康有为权力,可以给海外华人封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再下就是各种骑都尉、云都尉。封赏倒是平等,无论出身,见钱就赏。一个公爵一万,以下依次减少。也不知道是不屑于做呢,还是那时作假技术不够精当,反正康有为只是这么说说,连个假的衣带诏也懒得做一个。但凡有人提出想要验明正身,肯定劈头盖脸一通驳斥,衣带诏决不示人。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