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奇才”的辜鸿铭(公元1856—1928年)也是林文庆、伍连德同时代的人。辜鸿铭,字汤生,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辜家是当地的显赫人家。他父亲是一家英国橡胶园的司理,颇得园主布朗的信任,这个园主还认辜鸿铭为义子。10岁时辜鸿铭随义父回英国上学,他在欧洲啃了十几年洋面包,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获文学、土木工程学位,精通英、德、法、日、意、拉丁、马来、希腊等文字,还懂俄文,可谓博学多才。1880年,24岁的辜鸿铭回到新加坡担任公职。后来受到维新改良思潮的影响,他下功夫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以便把自己的所学献给危难中的国家与同胞。30岁那年,辜鸿铭回到祖国。经别人介绍,辜鸿铭担任了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而且一干就是20余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专长,为张之洞出谋划策,颇得器重。加上他精通多种外文,又熟悉西方事务,因此多次参与外事谈判。他担任过外务部员外郎,后又晋升为郎中、左丞。还担任过黄浦江浚治局的督办。1910年,成为文科进士。当时与他同榜的文科进士严复,工科进士詹天佑,后来都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辛亥革命后,他应蔡元培校长的聘请,担任北京大学欧洲文学史教授,专心一意从事教学与著作。他说,他一生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倒是十分符合事实的。
辜鸿铭学贯中西,是一个有名的翻译家。他译的《论语》、《中庸》,译文流畅自然,译出了原文的风格,获很高的评价。英文著作《春秋大义》,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战争的出路》、《中国反对欧洲思潮的理由》都是一时称诵之作。通过辜鸿铭的著作,西方人较好地了解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他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上的功绩是相当大的。在西方,他甚至有着比在中国更高的知名度。比如德国文化界就认为能代表东方文化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印度的泰戈尔,一个就是辜鸿铭。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