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商周服饰 第二节 周代礼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夏商时期属于中国冠服制度的初创时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形制。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中国的冠服制度也逐渐完善,成为统治者“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为了掌管冠服制度的实施,统治者专门设置了“司服”的官职。对于这项制度,人们只能严格遵守,如果有谁“触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就会受到处以“劓〔yi艺〕刑”(割掉鼻子)的严厉惩罚(《周礼·司刑》郑注引《尚书大传》)。

按照周代典章制度的规定,凡举行祭祀大典(包括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飨射,祀四望山川,祭社稷等),以及朝会、大婚亲迎等,帝王和百官都必须身穿礼服。礼服由冕冠、玄衣和纁〔xun勋,一种红色〕裳等组成,合称冕服。

冕冠,是帝王和百官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最尊贵的礼冠。成语“冠冕堂皇”,就是从冠冕非常尊贵庄重这个意义上派生的。冕冠,包括冕綖〔yan延〕、垂旒〔liu留〕、充耳等几个部分。冕綖,又称“冕板”,在冕冠的顶部,通常用木头制成,裱以细布,上面涂黑色,下面涂红色,前圆后方(隐喻天与地),前低后高,呈倾斜状,以表示俯伏谦逊;冕綖前后垂有旒,名垂旒,用五彩丝条作绳,上穿五彩圆珠,一串珠玉为一旒。帝王冕冠前后各12旒,用玉288颗,以表示王者不视非、不视邪的意思。后世“视而不见”一语即由此演绎而来。冕綖下面是冠,古称冠卷。因为是用铁丝、漆纱、细藤等编织成圈,故得名。冠两旁各有一孔,用来穿插玉笄,与发辫拴结。另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丝带(名冠缨),从颔〔han含〕下绕过,再系在笄的另一端,以固定冠。在两耳处,还各悬垂着一颗珠玉,名“黈纩〔toukuang偷上矿〕”,又名“充耳”或“瑱〔tian天〕”。据说这有提醒帝王应有所不闻、不听信谗言的意思。珠玉在帝王行走时,会不断晃动,轻轻敲打帝王的耳部,以警醒其对谗言充耳不闻。冕冠又分为大裘(羔裘)冕、衮〔gun滚〕冕、鷩〔bi蔽〕冕、毳〔cui脆〕冕、希冕、玄冕六种样式,合称“六冕”或“六服”。它们名称有别,功用和形制也不同。大裘冕是帝王祭天的礼服;衮冕是帝王祭祀先王的礼服;鷩冕是帝王和贵族祭祀先公、行飨射典礼所着礼服;毳冕是帝王和贵族遥祀山川的礼服;希冕,又作“絺冕”,为用于祭祀社稷的礼服;玄冕则专用于小型的祭祀活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