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隋炀帝曾派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诸国。他们到达印度,得到佛经和玛瑙杯等物。(《隋书·西域志》)
唐代,中国与印度的官方接触很多,《新唐书》、《旧唐书》、《通典》等文献中均有记录。印度方面派遣了许多使者来华,大唐帝国也派出很多使者到印度去。例如,《旧唐书·西戎传》有如下记载:“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即戒日王)自称摩伽佗(今北印度)王,遣使朝贡,太宗降玺书慰问,尸罗逸多大惊……乃膜拜而受诏书,因遣使朝贡。太宗以其地远,礼之甚厚,复遣卫尉丞李义表报使。”“贞观十年(当为十九年之误),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有伽没路国(即前文提到的迦摩缕波国)其俗开东门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发使贡以奇珍异物及地图,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有关的记载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出,而只能着重谈谈王玄策出使印度的事。
王玄策出使印度,前后共三次(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四次)。据学者们考证,他第一次去印度是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回国。当时他是作为李义表的副使前往印度的。在印度期间,曾见到戒日王,并参观过佛教胜地。就是在这一次,他们还去了伽没路国,所以有其国王派遣使者到大唐请老子像和《道德经》的事。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作为正使二次出使印度,副使是蒋师仁。当他们到达印度时,戒日王已死,大臣阿罗那顺作乱,并发兵攻击王玄策。王玄策得到吐蕃和尼泊尔的支持,带兵打败阿罗那顺,并把他捉回长安。返回的时间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第三次是在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王玄策奉旨到印度去送袈裟,并于显庆五年在大菩提寺参加特地为他举行的大法会。王玄策是个佛教信徒,但同时又是政府的使节。他对印度、尼泊尔等地的情况有特殊的观察,回国后写下了《中天竺国行记》(又有《王玄策西国行传》等多种名称)一书,据说有十卷,还有附图三卷。可惜的是这部具有历史价值的书很快就失传了,现在我们只能在其他文献中(如《法苑珠林》等)看到一些零星的段落。从这些片段可知,王玄策的记载是相当全面的,涉及到宗教、地理、政法、艺术、民俗等许多方面。这部书虽然失传了,但王玄策作为友好使者对中印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