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世祖忽必烈时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公元1254—1324年)就来到元廷,供职达17年之久(公元1275—1292年)。回国后,经他口述而整理成的《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在1299年前后问世。
马可·波罗在元朝供职期间,曾奉命到中国各地及南洋、印度等地出差,见闻广博。从他的书中,也可以看到当时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些情况。
《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第八十一章谈到福州:“许多商船驶达这个港口。印度商人带着各色品种的珍珠宝石,运来这里出售,获得巨大的利润。这条江(闽江)离剌桐(泉州)港不远,河水流往海洋。从印度来的船只沿江而上,一直开到泉州市。”从这里可以知道,当时印度经常有商船到福州和泉州来,印度商人带到中国来的货物主要是珍珠和宝石。在卷三第十四章,他还提到斯里兰卡岛上生产各种宝石。
由此我们联想到元代陶宗仪关于“回回石头”的记载(《南村辍耕录》卷七):“回回石头,种类不一,其价亦不一。大德间(公元1297—1307年),本土巨商中卖红剌一块于官,重一两三钱,估值中统钞一十四万锭,用嵌帽顶上。自后累朝皇帝相承宝重。凡正旦及天寿节大朝贺时,则服用之。呼曰剌,亦方言也。今问得其种类之名,具记于后。”接着,他分四类记载了19种宝石的名称,其中除“猫睛”外,其余18种都是音译过来的名称。从名称看,这些宝石的产地不仅仅在印度,有些可能产自中亚、西亚,尤其斯里兰卡。印度商人转手把大量的宝石运往中国,卖给中国商人,再由中国商人卖给中国的达官贵人,使中国皇帝、大臣、商人,乃至文人学士,都知道了这些宝石的珍贵,而且知道它们的外文名字。这应当说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件有趣的事。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